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肯纳症儿安置问题 肯纳园摸索建立新模式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十八日电)肯纳自闭症基金会今天在花莲慈济大学举办﹁肯纳症者生涯规划研讨会﹂,探讨肯纳症儿童长大后的安置及生涯规划等问题,希望摸索建立一个能让家长放心的安置新模式,肯纳自闭症基金会董事长彭玉燕表示,如能提早为肯纳儿解决安置和生涯规划问题,也可减轻政府的社会福利负担。

肯纳症即一般民众称呼的自闭症,但因常会导致误解为病患故意将自己封闭起来,经部分病患家长和医界人士的努力,引用最早发现自病症的学者姓名肯纳,将自闭症改名为肯纳症。

彭玉燕和其他三名也有肯纳儿的妇女,因担心自己万一有一天不在了,小孩子该怎么办的问题发生,于三年前集资在花莲县寿丰乡买地,设立肯纳园照顾患有肯纳症的孩子,三年来逐渐步上轨道,并成立财团法人肯纳自闭症基金会,将关怀范围扩大到其他肯纳儿。

虽然肯纳园的工作渐上轨道,但肯纳儿长大后的安置和生涯规划隐忧,仍然未能完全卸除,肯纳自闭症基金会特地于今天在慈济大学举办肯纳症者生涯规划研讨会,探讨肯纳儿的安置和生涯规划问题,希望能摸索建立一套新的模式解决问题。

从美国返台的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儿童精神科暨发育障碍特别门诊主任蔡逸周表示,目前台湾没有一个专门收容肯纳儿的合适机构,虽然有其他照顾机构可收容肯纳儿,但却必须和其他身心障碍者一起接受照顾,这种作法很容易导致肯纳儿被放弃,让家长无法安心。

蔡逸周指出,目前肯纳园摸索运作的模式,让肯纳儿不须一直跟着家长,家长也可以放心,虽然在相关法律规定上并不是很清楚,但肯纳园能独立自主走出来,已鼓励其他肯纳儿家长投入,一起走出对的路来。

对于肯纳儿成年后的安置问题,蔡逸周认为可依据肯纳儿个人的自理能力和程度进行社区安置,安置模式大致包括与双亲或亲戚同住、安置于疗养院所、安置于社区家园、独居或群居生活。

肯纳自闭症基金会顾问詹和悦及彭玉燕均指出,肯纳儿的安置和生涯规划较少被探讨,但随着肯纳儿逐年长大,这项问题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现在肯纳儿从学校出来后完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政府也缺乏肯纳儿的安置计划和生涯规划,如能提早为肯纳儿规划,不仅可让家长放心,还可为政府减轻社会福利的负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