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高尔基--斯大林集中营里最尊贵的囚徒(十)

刘晓波

人气 14
标签:

【大纪元4月11日讯】(三)被严密操控的特权人物

斯大林命令KGB头子雅戈达亲自负责对高尔基采取秘密限制措施。

1,阻挠作家和民众的自由接触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参观,高尔基所会见的人都是经过安排的。来家里做客的人要接受事先审查,外出见的人也都是从各工厂或模范农场挑选出来的职工代表,有些代表还是由秘密警察冒充的。

从高尔基回国的第一天起,他在国内的旅行,所到之处都有欢迎仪式,他已经被仪式、人群、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弄得很疲倦。雅戈达总是把高尔基的活动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不给他留下一点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时间。高尔基每到一处,都有热烈欢迎的人群,党委领导们不失时机地带头高呼:“无产阶级的好朋友高尔基和斯大林万岁!”与他谈话的人都是专门挑选的骨干,从他们口中,高听到的是劳动群众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是劳动者对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齐声赞美。

2,恩准给高尔基的特权

首先是司法特权。斯大林知道高尔基富有同情心,就让雅戈达为他准备了一项特殊活动:每年都要带他去视察一次监狱。那些争取提前释放的刑事犯被挑选出来,专门向作家汇报自己犯罪的前因后果,以及获释后将如何开始新生活的打算。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高尔基参观监狱时还具有一项罕见的“特权”:只要在交谈中使大作家满意的犯人,就可以提前获释。陪同他前去的秘密警察,总是手拿笔和本站在一旁,盯着高尔基的脸,观察他脸上的表情,只要大作家一点头或作出其他表示满意的表情,察言观色的陪同者就马上记下那个犯人的姓名,随后指示狱方予以释放。如果让大作家特别满意的犯人还很年轻,他还会要求当局给该犯人安排一个工作,送到专供劳改释放犯就业的模范公社里。高尔基经常请这些因他而得到特赦的犯人给他写信,讲述他们如何开始了新生活。雅戈达既要保证这类信件的内容必须“健康”,又要保证把它们及时送到高尔基的手中。正是通过这些信件,作家看到了“特赦犯们”的新生活——农场里的安居乐业和田园诗。

当时,所有围绕在高尔基周围的人,都在向大作家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惊人成就,不失时机地为斯大林唱赞歌。他们还承担着另一项义务:动不动就拿着似乎“刚刚”收到的农村亲友的来信,向作家夸赞集体化中的农民们,正在过着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在莫斯科郊外的博尔舍夫和柳别尔齐,有两个由劳改释放犯组建的公社,用集体劳动继续改造犯人。高尔基对此特别感兴趣,多次前往参观。工人们总是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和预先拟定的发言来欢迎他。他们还要特别向大作家表示:自己能够重新做人,必须要衷心感谢两个人——高尔基和斯大林。劳改释放犯的子女们也被请来,上台高声朗诵高尔基的作品片断,大作家的文字变成稚嫩而天真的童声,每每让台下的大作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次是灵魂工程师的特权。斯大林知道高尔基好为人师,就尽量给他提供充当精神导师的机会。雅戈达经常安排大作家指导青年人写作活动。还让他带领一个写作小组,负责编写苏维埃工业史,歌颂“苏维埃建设高潮”;高尔基主持规划了斯大林时代的《工厂史》、《农村史》、《青年人物史》《名人传记》等丛书。他还主办《文艺学习》,指导自学成才的作家,培养文学新兵,而那些在大作家面前极为恭敬谦卑的文学青年,居然大都是克格勃的人。高尔基也参加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工作,协会的负责人是雅戈达的姻亲阿韦尔巴赫。

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还记得,当年的苏联,曾大力吹捧过一个所谓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他的《教育诗》不仅风靡全苏联,也风靡过中国;他领导了“儿童工学团”是一项改造失足少年的教育试验,也为中国所模仿,为过失少年们办过“工读学校”。而事实上,“儿童工学团”是在克格勃的操控下建立的,并受到克格勃的严格控制,那些进入其中的儿童和少年,表面上是自愿的,而实际上是被强制的。同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是在高尔基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把高尔基关于人的观念作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由此,高尔基热烈赞扬“儿童工学团”,并倡议组建庞大的少年劳动公社。

3,死于大作家的懦弱和残忍的男孩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第一次参观苏联劳改营。在克格勃官员的陪同下,大作家带着儿媳来到了索洛维茨岛劳改营。在高尔基到来之前,监狱当局已经作过精心安排,使能看得见的岛上环境和设为之一变。例如,将衣不蔽体的犯人全部集中起来并用帆布盖住,远看就像一堆废弃的堆积物。但还是有些犯人想办法让高尔基看穿假相。比如,躺在长椅上的犯人,手捧报纸,似乎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但他们故意把报纸倒拿着,想以此向大作家示意——你所看到的全是颠倒的。但高尔基只是沉默地走到犯人身边,把报纸给正过来,并没有当场揭穿假相。

令监狱当局感到尴尬的是,高尔基参观儿童教养院时,受到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的欢迎,但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从队伍中走出来向大作家说:“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的吗?要我告诉你吗?”高尔基大吃一惊,随后把那男孩带到一间工棚里,让所有的随从人员都出去。就这样,大作家单独听这个小男孩讲了一个半小时。人们不知道这个勇敢的男孩向大作家讲了什么,只看到走出工棚的高尔基已经泪流满面。由此可见,肯定有悲惨的真相震撼了高尔基。但高尔基依然沉默,什么也没说,坐上四轮马车去官员的别墅吃午饭。

后来才知道,这个勇敢的孩子把监狱里的饥饿、鞭打和虐待都说了,高尔基也都听到了且被震撼得泪流满面。但大作家回到莫斯科后,却在苏联和世界的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布:有人宣称苏联当局用索洛维茨劳改营来恐吓人民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那里的犯人们生活得非常好,改造得也很好。

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大作家刚刚离开,这位敢说真话的十四岁男孩就被枪毙了。由于高尔基的沉默,外界甚至连男孩的名字也不知道。

如果高尔基不去参观,也就没有单独与那个男孩谈话的一幕,男孩也就没有机会违反监狱当局的命令说出真相,他也就不会被抢毙。高尔基既然去了且了解了真相,就应该向外界讲出真相和那个勇敢孩子的名字。如果他公开了那次单独谈话,起码对那个男孩能够起到一定的舆论保护。在此意义上,名扬四海的大作家之勇气还不如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犯——高尔基的沉默无异于出卖。或者,大作家压根儿就没有要保护这个说真话的孩子的欲望。

勇敢的男孩死了,懦弱的高尔基却靠谎言活着,且获得尊贵而荣耀。但他注定要靠更多的谎话、更多的马屁文章来活着。

这不仅是懦弱,而且是残忍! 【未完】

--原载:《议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刘晓波:中共人质外交游戏何时了?
刘晓波:老外看不懂中共官僚
火戈:身处狼山喊“狼来”
刘晓波:被戏谑的钦定荣辱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