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维陶艺 — 土“蚀”流(4)

以水侵蚀唤醒土的生命
张桂维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作品《崩解》

张桂维 《崩解》,2005 74×33×9cm 熟料土压模成形、浸泡水蚀 1235˚c 中度还原烧成

形式与技法说明:

岩石发生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受到温度、压力及生物等三个因素而造成崩解。这是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时间”,笔者用三件不同水蚀时间的状态,来观察土的崩解过程及其产生的肌理效果。

创作理念说明:

一般陶艺创作皆是要求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土的自然裂痕或是瓦解崩塌的作品,即视为失败的、残缺不全的,毫不考虑地将之砸毁。但是水蚀过程的崩解,却有丰富的肌理表情,这是很多陶艺创作者在处理回收土时,经常会看到的,笔者旨在将这样常见的瞬间变化,忠实地将之烧结而保留下来。而作品上的书法文字,主要还是要表达文化的内涵,另一层的想法是:对于时间概念的传递,三个不同水蚀的时间,水蚀出来的效果由轻浅到崩塌,相互对照下可以明显的看到时间对于作品留下了不同阶段的痕迹。

作品《滚石不生苔》

张桂维《滚石不生苔》,2006 125×93×16cm 熟料陶土、26号瓷土、瓷土拉坏成形、浸泡水蚀 1230˚c 还原烧成

《滚石不生苔》(前视)

形式与技法说明:

此作品的构思来自于河川里一颗颗石头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是,这些状似石头的球体上隐约浮现一些文字,另外每颗球体都压有一条凹痕,主要是如果这一群组只是一堆圆球,当排列起来还是一个个单一的点,但是每颗球体压上了凹痕,排列在一起时,则会产生波浪般的律动感,并且有视觉引导的作用。

创作理念说明:

有一句俗语:“滚石不生苔”的解释,有两种版本,一、如果石头不滚动,就会渐渐的在表面上蔓延开一片青苔,肮脏湿黏的黑绿色,会覆盖住石头的面貌,于是再也没有向前冲的勇气了。也就是说,安于现状,就永远不会有亮丽的未来。因此,石头就该不断的滚。二、如果石头一再地滚动,就不可能在表面蔓延开一片青苔,就只能在人生路上汲汲营营的奔走,无法吸收珍贵的经验与阅历,尽是走马看花,终其一生就只是光秃秃的一个石头。也就是说,朝三暮四、没有定性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因此,石头最好不要乱滚。

此作品最终要表达的就是人生在世,“活到老,学到老”,要像滚石一样 不停的活动,和不停歇的求取知识,像海棉一样到处吸取智慧的来源。如一个 人要进步,就要不停的充实自我,不要因自己的成就或者高学历而自满,就原地踏步,不肯跨越自我,我们要学习“滚石不生苔”这种精神,随时要活动,要学习,才不会停顿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不长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