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盘山坑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1
标签:

联络台北、宜兰的北宜高速公路,原本预定在去年(2005年)底通车,结果政府的政策跳票,让人空欢喜一场。转眼又过了几个月,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通车?我喜欢宜兰,所以一直很期待北宜高速公路早日通车。北宜高速公路完工之后,台北、礁溪之间的车程只需50分钟而已,对旅人来说,真是一大福音。

北宜高速公路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台北、宜兰之间的交通状况。从台北往返宜兰,不必再走北宜公路,不必忍受山区弯绕,九弯十八拐的公路奔波之苦。北宜公路也将从此由绚烂而归于平淡。

北宜公路曾引领风骚一百年,其前身是刘铭传时代修筑的北宜古道,日据时期,日本人将旧道拓宽为公路,从此成为台北、宜兰之最主要的交通动脉,这使得清朝时代的“淡兰官道”没落,成为真正的“淡兰古道”。“古道”,简单的定义,就是一条已经作古的道路。

因为人们总是不断寻求更便捷的交通途径,所以随着时代演进与社会发展,新的道路取代了旧的道路。旧路不再有人行走,走进了历史,而成为了古道。

淡兰古道(群)


“淡兰古道”也曾经引领风骚。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廷正式将宜兰收为版图,设官治理,成立噶玛兰厅。此后,淡兰之间公文往返频繁,交通需求大增,于是淡兰之间的官道形成,即是今日所称的“淡兰古道”。

“淡兰古道”的路线从台北的万华出发,经由松山、汐止、八堵、暖暖、瑞芳、猴硐、双溪、贡寮、大里、大溪、头城、礁溪,至宜兰,长约二百余里。至今保存最完整、最有名的一段,就是从贡寮远望坑至头城大里的“草岭古道”了。

后来,我在台北县双溪乡探访古道,搜寻资料时,无意间得知,双溪乡另外还有一条“淡兰古道”。由于当时淡兰官道绕经台湾的东北角,二百里的路程,民众咸感不便,后来有安溪的茶商走出一条由头城穿越双溪,直向汐止的捷径,使头城与万华之间只需九十五里(约55公里),而宜兰与万华之间也缩短为一百二十五里(约72公里)而已。究竟这条古道路线是如何走的呢?

《噶玛兰厅志》卷八杂识(下)的《纪事篇》如此叙述这条路线:

“兹查有一路,地甚宽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经峻岭;由头围炮台外,斜过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双溪头,双溪头二十里出淡属之水返脚,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统计自头围至艋舺九十五里,自兰城至艋舺一百二十五里。”

内容提到的大坪,即是今日双溪乡的泰平村。从大坪走二十里至“双溪头”,再走二十里可至水返脚(汐止)。“双溪头”正好位于大坪与汐止的中点,是指何地呢?查看地图,颇令人费疑猜。而双溪大坪与汐止之间,距离四十里(约23公里),中间隔着平溪乡。这条古道穿越平溪乡,而我却没听说过有哪一条古道连接着双溪与平溪。这一段淡兰古道,安溪茶商是怎么走的呢?

柑脚、盘山坑、火烧寮一带的地形(资料来源:Google卫星地图)

平溪、双溪一带多山,两乡之间只有一条北38公路(平双产业道路)相通,由平溪的十分寮通往双溪的柑脚,再至双溪市区。昔日的安溪茶商,由大坪往北走至平溪、双溪交界的柑脚时,下一步将如何走往平溪呢?是走现在的北38公路越岭至十分寮?还是另有其它路线?

后来,一位生长于平溪东势格的读者et.hwa兄提供了我一丝线索。他年幼时曾跟着长辈在乡里到处走,所以对古道旧路还有印象。他提及一条由东势格、火烧寮越岭至盘山坑,再通往双溪柑脚的古道。安溪的茶商是否有可能走这条古道呢?

《噶玛兰厅志》所叙述的“双溪头”是指何地呢?“双溪头”是否指“双溪的源头”呢?而盘山坑正位于双溪这条河流的源头。从柑脚走往盘山坑,然后越岭至火烧寮、东势格,出平溪,这样的路线合不合理呢?我在网路上搜寻不到有关这条越岭路的登山记录,无从判断合理与否。

于是运用Google提供的卫星地图,查看盘山坑一带的地形,由天空鸟瞰地面,地形地貌便一览无遗。我发现从柑脚至盘山坑,沿途都很平缓,盘山坑越岭火烧寮的鞍部也相对低矮,越岭容易。越岭至火烧寮后,沿着火烧寮溪、芊蓁林溪出岭脚,至平溪,沿途所经过的溪岸地形也都很平缓。

探索古道,当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于是与山友相约实地踏查这条由平溪火烧寮越岭至双溪盘山坑的古道。山友萧郎将条越岭路线命名为“盘山坑古道”。

盘山坑古道


从平溪乡106公路岭脚附近的白莺桥右转东势格产业道路,公路沿芊蓁林溪岸而行,至东势格派出所前的叉路,取左行,转入番子坑产业道路,直行,过龙合桥后,左转往火烧寮。前行约几百公尺,停车于“火烧寮26号”民宅前,路旁电线杆编号为“东势干105支24”。这里是盘山坑古道平溪段的登山口。

在民宅前询问当地人,确认有这么一条旧路,可从民宅左后方的鞍部越岭,但当地居民说这条路已很少人行走。从民宅旁驳坎小径往上走,经过农圃,果然发现有一条山径沿着小溪沟往上走。沿途不见任何登山条,但沿途有竹林及驳坎,路径清楚,路况也不错,坡度缓缓而上。中途越过小溪后,开始爬升,约30分钟,抵达越岭鞍部。

鞍部腹地狭小,不见任何土地公庙遗迹,意外发现草丛埋着一颗双溪水源点基石。这里是双溪与基隆河的分水岭,火烧寮的河流属于基隆河流域,过鞍部后,便进入双溪流域。这里是“双溪头”吗?

鞍部的地上有废弃的捕鸟网,同行的山友戏说:“难怪古道的路况这么好,原来是捕鸟的猎人整理的。”鞍部另有横向的山径与古道交会,右往枋山坑山,左往青林山。从鞍部越岭而下,路况更佳,更有古道的感觉。约走十二、三分钟,走出森林,沿着宽阔的土路下坡走,似为一条废弃的产业道路,泥土路上长了不少芒草,但路宽大,所以不碍行。从鞍部往下走,大约也是30分钟,便抵达盘山坑的民宅。

古道出口右侧第一间石厝民宅的门牌为“盘山坑13号”。再往里头走,还有一户人家。新屋之旁,有一间荒废的石头厝,仅存残墙而已,墙面青苔斑驳。从火烧寮越岭至盘山坑,约一个小时而已,此后的古道已变为产业道路。于是探访只到此为止。

短短一小时的盘山坑古道路程,虽然路况还不错,但觉得古道的内涵不足,并没有发现令人印象深刻的古道遗迹,或许这条古道只是东势格与柑脚之间,村与村的联络道路而已。

新兴宫(土地公庙),建于光绪丙戌年(光绪12年,1886年)


这样的结果,心情有点遗憾与不甘,于是两天后,我独自驾着车,由平溪十分寮走平双公路至柑脚,再从柑脚前往盘山坑,借此走一趟完整的古道。虽然这一段路已变为公路,但沿途或许还有古道的蛛丝马迹可寻。果然在沿途看到了三座古老的土地公庙。

从柑脚至盘山坑,先沿着北42公路(双坪公路)前进,至公路27.6公里处叉路,右转盘山坑产业道路。柑脚至盘山坑约五公里,沿途有三座土地公庙,分别是福德堂、福德宫及新兴宫,其中最特殊的是距离“盘山坑13号”民宅约五、六百公尺的新兴宫。

建庙于大正13年(民国13年;公元1924年)。


新兴宫,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庙,颇有特色,石砌的庙墙上有浮雕装饰,是一般同型的土地公庙较少见的,显得尊贵;另一个特色则庙檐的燕尾也比同型的土地公庙更为尖翘。更令人惊讶地是这座庙的建庙年代,门额墙上写着“光绪丙戌孟冬”(光绪12年,公元1886年),距今已约一百二十年历史。我在台北郊山旅行,迄今只见过两座光绪年代的土地公庙,另一座位于石碇的纸寮坑古道。

这样一座光绪年代的土地公庙,使盘山坑古道给了人更多的想像空间。光绪年间,正是北台湾茶叶外销繁荣的时期,茶叶出口曾一度占北部出口总值百分之九十以上,缔造了北台湾的经济繁荣。当时,茶农忙碌于山头种茶,茶商则奔波于山区买茶。

盘山坑废弃的古厝


至于“盘山坑”的地名意义,我后来查询内政部地名资料库,得知“盘山坑”又名“盘山仔”,是双溪到平溪的通道,因绕山而行,故名“盘山仔”。内政部的地名资料,佐证了“盘山坑古道”确实是自古以来双溪、平溪之间的联络道路。而盘山坑聚落的移民则是泉州籍的安溪人,安溪移民在这片山区以种茶、种稻及制造染料为生。

“盘山坑古道”是否就是《噶玛兰厅志》所记载的,安溪茶商所走的淡兰古道的其中一段呢?我在新兴宫的庙前,蹲身细看“光绪丙戌孟冬”六个字时,心里有一份灵验的感动。我相信安溪茶商曾路经此地,曾经在这座土地公庙前顶礼致敬,曾祈求土地公保佑行路平安。

“盘山坑古道”是淡兰古道的一段,我这样的推论或判断是否正确呢?我倒是不担心可能的错误。学术研究最重视客观与中立的态度,然而学者从事研究或调查时,有时难免会受个人主观的价值或兴趣所囿限,有时心中先有定见,然后努力地寻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使研究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不利的证据,而使研究结果失之偏颇或失之客观,研究者自己却浑然不觉。

受过学院专业训练、注重客观、冷静研究的学者有时都不免犯此错误,更何况是一个情胜于理、带着感情、温柔地走在台湾土地上的旅人呢?

旅游日期:2006.04.09 & 2006.04.11(写于2006.04.16)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南港山后山腰步道
三芝.二坪顶古道
石门.尖山湖步道.尖山湖纪念碑
万里.鹿堀坪越岭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