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新华社的企图

未普

【大纪元9月26日讯】9曰10日,新华社出台了一部新规定,要求外国传媒在华发布新闻与资讯前必须经过新华社的批准。此举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批评。有的传媒批评说,这是改革和开放的大倒退;有的批评说,新华社此举是不劳而获、坐收渔利。笔者以为,新华社推出新规定,既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有经济上的盘算,更有长远的图谋。

政治上,新华社选择在17大前夕,出台新规定,显然是为了配合近几个月以来连续登场的钳制新闻自由的步骤。新华社试图通过整肃新闻媒体,整顿政治秩序,清除杂音,向正在全面巩固权力胡锦涛献大礼。此外,新规定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列出10条不准在中国境内发布的新闻资讯内容,借此给外国通讯社戴上紧箍咒,以免2008年奥运会的新闻报导失序。

经济上,新华社也许并不从新规定直接谋取经济利益,就像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但是,新规定能给新华社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却是毋庸置疑的。新华社要求所有外国新闻机构必须经过中国经济资讯社才能在中国发布新闻资讯。中国经济资讯社直属新华社,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资讯采集中心之一,业务遍及全国。该资讯社还是香港上市公司新华财经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而它的董事长曾是新华社官员。新华社、中国经济资讯社和新华财经,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扶持,早已成为国内傲视群雄的资讯大鳄。

只是这个资讯大鳄有根致命的软肋。在财经资讯与服务这个肥得流油的领域里,新华社只能敬陪末座。在中国市场,占绝对优势的是外国的老牌通讯社路透社和后起新秀柏格。据业内人士估计,仅路透集团在中国的年收入就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号称中国资讯总汇的新华社,新闻资讯全年收入也不过1亿多元。在国际市场,路透和柏格分别以40%的市场份额,几乎平分整个世界,而新华社恐怕连个零头都没有。这样的差距给新华社当家人以极大的刺激。

缩小与路透和柏格的差距,蚕食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进而挑战这些传媒寡头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这才是新华社推出新规定的重要图谋。这一雄心大志背后的推手就是新华社社长田聪明。田聪明于今年7月在《中国记者》杂志披露了一份报告,叫“下决心提高新华社经济资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间隐含了他的挑战路透、彭博的决心和步骤。报告中,他主张引进著名外国通讯社的尖端资讯产品,分解这些产品,掌握其中的技术诀窍,最后综合各家的高招,制作新华社自己的产品。他的目的,就是先挤占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然后走上世界市场,与国际传媒业巨头一决雌雄。

田聪明的这套思路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制造业中流行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就连当时为了保护幼稚产业免受国外企业的致命竞争,中国所使用的保护主义的手法都很相像。当年,中国政府为了促使幼稚产业如家电,电器等成长壮大,一方面采用高关税与数量限制等一些行政办法限制外国同类产业进入,一方面大规模引入先进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生产线,通过模仿、复制和消化世界著名品牌产品,生产出国产品牌,最后再大规模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中国成功的大型企业像海尔、联想等,就是采取这样的发展模式。

田聪明是否从海尔和联想那儿得到启发,不得而知。但田聪明借助的政治保护主义,一定让当年的海尔和联想望尘莫及。众所周知,他的铁杆后台是胡锦涛,他的新华社是中共的喉舌。为了尽快提高新华社的国际竞争力,“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田聪明借助他与胡锦涛的交情,借助新华社对中共的重要作用,以“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为名,提高政治镇压和舆论钳制的门槛,打击外国竞争对手,以保护新华社的迅速扩张。

田聪明的格局不可谓不大,视野不可谓不远,可是他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新华社要想进入世界强手之林,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的政治保护主义恐怕只会使他的目标变得更加遥远。因为他想通过新规定,钳制外国通讯社的大脑,限制外国通讯社的声音,而独立的大脑和自由的声音,正是这些外国通讯社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他们哪里会任凭新华社宰割!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听众不满中国进一步限制外国媒体
中共对台湾政治斗争的超限战
SK-II南韩停售 星:金属含量少
中日韩推动泛黄海经济圈  实现合作共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