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涛:火热的公厕门牌号

冷眼看新闻

金海涛

标签:

【大纪元10月29日讯】这则新闻还真有点抢眼:一座公厕的门牌号竟然成了24户人家的住家门牌号!难道24家人都住在公厕里面?那当然不是,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吧。

据《生活新报》报导,昆明市副市长梁晓谷谈了昆明市的一件“奇事”:一间小学开学了,24名新学生报名时所填写的家庭住址的门牌号相同,而这是学生家长们填写的,不可能出现如此蹊跷的笔误吧。后经查对,原来那个门牌号竟是一个公厕的门牌!如此说来,竟有24户人家将一座公厕作为自己的“住宅”,你说怪也不怪?

其实,不只是昆明市出现这等奇事,近年来,把公厕当作户籍的怪事还不少。据《南方日报》报导,某市一个重点学校的老师发现,班上十几名新同学家的门牌号码竟然完全一样──都是学校附近一个公共厕所的号码;上海市有一学校在调查学生的居住地时发现,有一学生所报的家庭住址就是离学校不远处的一所公厕。公厕屡屡成为学生的家庭住址,户口频频落户在公厕,这看似荒唐的事,但到底蕴涵着什么问题?

老毛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十年的荒废造成了很多人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而“文革”之后,人们急切盼望着能够就读一个好学校,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将学校分成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即普通学校。这实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切割,重点学校有着较好的师资、设备以及环境,而非重点学校则好象成了“后妈”的弃子。于是,“物以稀为贵”矣:在此情况下孩子的父母当然都会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就读。然而,重点学校是稀缺的资源,每个城市的重点学校就那么几所。那么,要想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就必须接受金钱与权力的检验。大款靠的是金钱,官员靠的是权力──身份。他们的孩子就异常容易地进入重点学校。而普通百姓只能看着别人的“金钱”与“官位”兴叹,不得不想出邪招,把孩子的户口所在地填写在学校附近的公厕上,希图按政府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进入重点学校就读。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现象。

小学、中学如此,大学何尝不如此。富人的孩子靠金钱买来招生的机动指标,官员的孩子靠关系从“后门”进入大学,而普通百姓的孩子如果学业成绩不好则只能采取“假移民”的办法在临考前把孩子的户口转到那些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省份去,以求能够进入大学。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根源就在于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平等,就产生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畸形差异。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位曾经的大右派分子钱伟长先生就激烈反对将学校划分成重点、非重点。虽然他的话得到众多支持,但仍无济于事,甚至还通过官方组织的评比硬将学校进行了划分,而那种评比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状况下进行的,如何能够保证公平?因此,造成今天这种后果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错误行为。

其实,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不仅表现为城市学校之间的不平等,更反映在城市与农村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上。如果说城市学校的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品质的差异,那么,城乡之间的差异则表现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或者可以说是对农民的歧视。而这种在教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歧视只是对农民诸多歧视中的一项,诸如,选举权、社会保险、户籍、伤害赔偿等等方面均严重存在对农民的歧视。

公厕成为那些无权无势者孩子的户籍所在地这种荒唐事何时不再上演?中国政府何时才能做到对受教育者的公平?据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但关键并不在这里,而是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首先做到公平,在教育的硬件、软体的投入上、在师资配置上改变既往的偏向。这样也许不会再闹出公厕变民宅的荒唐事了。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金海涛:看看这位新闻发言人的嘴脸
金海涛:也来说说中国的反腐策略
金海涛:公共情妇?新鲜!
金海涛:贪官越来越“聪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