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系列】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抵押和拍卖

谢田

加州一个叫罗恩·斯汀(Ron Steen)的大学生,最近把自己放到了电子湾(eBay)的网站上拍卖,准备用卖的钱付学费。他说,会用以后收入的2%付给购买自己“未来”的买主。当然了,他不会太贱卖自己,拍卖起价十万。斯汀还补充说,“买我是物超所值的,我非常的聪明。”他觉得他会每年挣至少12万,到65岁退休,那时,今天花十万的“投资”者就会持平了。

这个“市场交易”很有趣的,除了独创性之外,是它综合了几个相关产业的运作。因为同样的过程,别人可以借学生贷款上学,然后毕业还钱;也许这人还要买医疗保险,保证收入不断;还要买人寿保险,保证能把贷款还清。这些加起来,就是三笔交易。而斯汀的计划呢,是个一揽子的买卖。可惜的是,五天之后,电子湾就把他给拿下来了。

那天,在校园里跟一位从大陆刚来的留学生聊天儿,她是学理科的,但对工商管理兴趣浓厚。聊着聊着,聊到六四的事了,我说我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当时在美国上学,还参与留美学生在中领馆前的抗议呢,我们在筹款、声援国内的学生;她说她是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当时在国内上小学,枪响之时和之后,都朦朦蹬蹬的。说起对六四的感受,自然大不一样。不过她说,出来几个月,她已经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了。

说起来,时间真是不饶人。八十年代我们上学时,听说有个香港杂志叫“九十年代”,觉得那是很超前、很遥远的事情。现在,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都毕业了。她补充说,她的同学里,还有两千年代的大学生呢。我一想,可不是吗,两千年代的大学生,现在也该读研究生了。末了她说,还是你们那时候好,不用交学费,国家还包分配。我说是的,是不用交学费,我们大部分人还有奖学金,记得我的是一个月九块五,加上父母给的,一个月20元就可以将就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享受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呢?好像还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后来许多人出国时,被要求交培养费。所以呢,好像不是“免费”的。那这个钱该怎么算呢?也许,叫“抵押贷款”更合适。我们其实是被政府给悄悄的“抵押”了,就是说,它“借”给了我们一笔大学学费,但我们自己不知道,也没签字据。等到我们开始享受毕业文凭带来的好处,比方说能以本科资格出国留学时,还贷的时间就到了,并且是要连本带息一次还清的。被“抵押”的,是我们未来的权力。免费上学当然好,但想到自己被不自觉的“抵押”了一回,还是挺让人不舒服的。

还有呢,当时虽然不交学费,但好像是有其它附加条件的,我们基本上是没有太多选择的。大学的专业是地质地球化学,记得本系有位老兄,不喜欢地质学,上学之初就想着要换专业,但系里就是不同意。他还以脚平足为理由,要求转系,也没被批准。

其实呢,我们大家都心有此愿,但都苦于没有理由,也没那么大的勇气。就都看着他在那里使劲儿,看能不能成□
‘5c。结果直到大学毕业,这老兄还是没能转成。考研究生时,我们都继续原来的领域,考地球化学专业,他则打了个擦边球,居然去考什么自然辩证法,因为那个专业接受理科的学生。所以,四年寒窗,苦读许多他不喜欢的课程之后,他终于转成了。

跟美国学生讲这些时,说你学什么、换个专业还要别人批准,他们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嗨,怎么跟这些天真的美国孩子说呢?不说也罢。反正,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一个主动拍卖的故事,一个被动抵押的旧闻,倒是蛮有意思的。(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市场营销系列】教学相长﹕美国学校里师生的互动
【市场营销系列】中国的万亿美元和马歇尔计划
【市场营销系列】“善意”的谎言与“撒谎”的手机
【市场营销系列】咖啡可乐和美国的“反华势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