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王叔和《脉经》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断上的作用十分突出,是中医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晋代,王叔和对脉诊法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撰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10万余字。分述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的分辨,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其主要成就如下。

1.确立了“寸口脉法”

在《脉经》“独取寸口”思想影响下,规定了诊脉部位在寸口(即手腕处),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进而提出左、右手寸、关、尺与内脏相关的理论:

寸 关 尺
左 心 肝 肾
右 肺 脾 命门

这样就把脉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有理论的系统,成为后世中医诊脉的规范。

2.确定了脉象名称及指下标准

《脉经》首次将各种脉象归纳为24种, 即:

浮 芤 洪 滑 数 促 弦 紧 沉 伏 革 实
微 涩 细 软 弱 虚 散 缓 迟 结 代 动

同时还具体描述了脉象的指下感觉,如: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这样一来,就使脉名和脉象特点达到了统一和标准化,非常有利于临床掌握其要领。

3.阐述了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

王叔和对脉象主病作了大量专门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可贵的认识。他提出了脉象主病的原则是“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热”等。此外,“代脉”主 病重,中风患者多见“紧脉”等认识,与今天临床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等患者所表现的脉象是一致的。脉与证由此统一起来。

文章来源:中医药网路宣传工具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