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诱台商挂牌 与台切断脐带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永吉/台北报导〕根据在中国设点的台湾券商透露,目前中国政府正计划鼓励台商在中国挂牌,尤其将台湾的上市柜公司列为优先对象,由于这项上市计划,将要求中国的子公司财务、业务等与台湾母公司做切割,长远下来将导致台商在中国落地生根,等于是和台湾切断脐带,严重冲击台湾经济,值得政府重视。

与母公司做切割 获利留在中国

过去中国政府因其本地企业获利不佳,担心台商优异的业绩表现,在挂牌后成为市场追逐的明牌,让当地企业颜面尽失,并不积极吸引台资企业在中国上市。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最近台湾证交所主管前往中国,与当地的台湾券商进行业务了解后,经转述,发现中方在态度上已有转变。

证交所主管表示,据了解,目前中国政府在鼓励台商挂牌之际,也要求台商在中国的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切断脐带计划”,亦即财务分割、人事分割等等,要将子公司的获利全数留在中国,不能像目前可以汇往海外控股公司,再转回台湾。

由于过去台湾上市柜公司会利用三地贸易方式,由台湾母公司低价进料,高价销往中国子公司制造,作帐让子公司获利偏低,借此逃避中国课税,并让主要获利留在台湾;现在中方也发现这样的情况,决定加强税制管理,减少台商作帐转回台湾的机会。

此外,如果台商子公司在中国挂牌,必须释出一定股份给当地投资人,也就是说,以前台湾母公司假设一年能认列一亿元投资获利,若释出四成股权,未来台湾母公司每年只能认列六千万元获利,当然影响母公司获利,每股盈余缩水,股价跟着修正,市值减少,台湾整体股票市场失血,不利证券市场发展。

中国开方便门 台商恐落地生根

去年一年台湾上市柜公司认列中国转投资获利达八百五十四亿元,比2005年的五百八十四亿元大幅成长四十六%,成长幅度提高,依赖度提升,也代表台商在中国投资渐渐进入收割期。中国选择在这个时间推动台商在当地上市,显然就是不让这些获利流回台湾,藉以切断台商与台湾之间的脐带关系。

最值得担心的是,中小型台商筹资不易,回台融资汇往中国也受限制,如果中国对中小企业大开上市的方便之门,给予金融援助及资金融通,中小型台商便会渐渐在当地生根;甚至为了不想同时被两岸政府课税,有可能结束台湾的母公司,从此留在中国,届时台湾经济活力的根—中小企业,恐被中国连根拔起,有关单位应该想出对策,提早预防。

中港上市 未必比台湾好

〔记者陈永吉/台北报导〕中国股市热到不行,平均本益比高达六十倍,而今年初挂牌的台商,本益比更高达百倍,对台商有致命吸引力;但是,在台湾挂牌真的有比较差吗?

在台上市成本低 审查快

证交所主管表示,台商回台上市,目前担心的问题是门槛太高,资本额要六亿元,几乎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并不容易达到;另外也担心未来汇回来的钱没办法再汇出去,造成资金调度困难,否则,台商是愿意回台上市的。

比较台港中的新股上市条件,其实台湾的竞争力并不差,证交所主管表示,新公司选择挂牌地,无非是考虑市场本益比、流动性(也就是周转率 )、挂牌成本等,而台湾条件都比香港好,中国是因为近期股市大涨,本益比、周转率跟着提高,否则过去条件也不比台湾好。

从上市成本及审查时间来比较,台湾上市的成本最低,只需一千万元,远低于大企业去香港挂牌要付出逾亿元的成本。

另从审查到上市时间经过调整后,台湾也缩减至三个月,比中国的时间短,因此到中国、香港上市,并没有想像中的好。

现在比较值得担心的,是台湾对上市资本额的要求门槛太高,几乎只低于日本主板,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高。据了解,上海证交所也曾好奇的问台湾证交所官员,为什么订这么高的门槛,不是挡死自己的路吗?

资本额门槛可讨论降低

证交所主管表示,未来若要吸引台商中小企业回台挂牌,资本额门槛降低确实有讨论空间,否则如果中国在他们股市大涨、本益比飙升时,大挖台商墙脚,台湾却没有积极回应,未来中小企业恐怕会加速流失。

钱进中国 累计金额破六千亿

〔记者陈永吉/台北报导〕台湾对外投资,越来越向中国倾斜!根据上市柜公司在证交所自行输入的资料,截至今年首季为止,累计由台湾汇往中国的投资金额再创新高,正式突破六千亿元大关!

出去的多回来的少

过去四年来,平均每年上市柜公司都有一千亿元资金流向中国,只有四十亿元回流,金额少的可怜。根据资料统计,目前上市柜公司汇往中国的资金已达六千三百七十五亿元。

其实这些数字,还只是账面上的,据了解,目前许多公司分别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法,将资金汇往中国,账面数字完全失真。一般来说,这些手法大致不脱“资金贷与”、“调整应收、应付账款”、“提供背书保证”、“购买海外基金”等等,其中光是上市公司资金贷与的金额总计就近五百亿元,而多数贷给中国子公司,这种变相投资中国的金额,台面下恐怕不少。

“钱进中国”最积极的公司几乎都是各产业的龙头,累计金额最高的是南亚塑胶,金额达二百七十一亿元,另像华硕、友达、台积电、光宝科、日月光等电子业龙头都已进占前十名,都逾百亿元。

上市柜公司投资中国汇回的金额,截至首季仅二百七十三亿元,仅占汇出金额的四%左右。而汇回金额最高的是上市轮胎公司—建大,几乎占全体汇回金额的九%;汇回金额较多的公司中,除了鸿海跟南亚资本额较大之外,其他都属中小型企业,大企业投资中国资金几乎是只进不出。

台商看法:切割大工程 麻烦事不少

〔财经新闻中心记者/综合报导〕是否要分割中国子公司在当地上市,主攻中国当地内销市场的上市柜公司较有兴趣、主攻外销者兴趣缺缺;但他们都认为,“切割上市”是大工程、且困难度高,麻烦事将不少。

生产线、市场区隔都有问题

国内某面板厂财务长说,配合宏观调控政策,中国证监会过去几年相当程度限制新股挂牌,但近一年来转趋开放。他指出,台商多透过台湾接单、中国子公司生产,且在中国生产基地不只一处,台商利用中国这个大工厂,进行上下游垂直整合,与台湾连成一贯;要将子公司与台湾母公司间的财务、业务,进行切割、独立,绝对是大工程,且困难度高。

他说,对有资金需求的台商而言,在中国挂牌,可说是多个筹资管道;但缺点是,切割后,生产线会比较没有调配弹性,且市场区隔可能产生问题。加上原本获利百分之百可以汇回台湾或转到第三地,大股东投资收益可完全持有。但到中国挂牌上市,必须符合股权分散条件,且董事会也要求要有当地人进入,“麻烦事”铁定不少。

某家在中国投资的连接器大厂高阶主管也说,近来中国证监会最大的改变,是放宽法人股东买卖股票的限制,如此将会鼓励国外的法人与创投前往投资,同时也会间接鼓励有需要的厂商前往挂牌筹资。但他认为真正需要到中国股市挂牌的台商,应会是以内需市场为主的厂商,主要是看上挂牌的免费广告效果,筹资之外还可打出知名度。对以外销为主的厂商而言,就算要海外挂牌,首选还是资金汇出入较无限制的香港。

借壳上市是个较不麻烦的管道。某汽车零组件厂老板就说,深圳A股上市公司资本额多不高,仅约新台币十亿元出头,找家股价低的公司,花个几亿元就可借壳上市,可省掉不少麻烦事。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