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倾销下的台湾传统产业–问题篇

反制中国倾销 传产抢救生计大作战

人气: 8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许雅静台北二十九日电)“家具王国”、“袜子王国”、“毛巾王国”、“玻璃王国”…,这些数不清的王国美誉,记录了台湾传统产业曾有的风华岁月,但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工厂后,台湾传产接连遭受产业西进、中国货低价倾销的严重打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中国的磁吸效应,带走了资金,人才和技术,根留台湾的中小型企业,大多靠着内需市场和小量外销订单苦撑着。

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开放后,传产业者虽知道未来有硬仗要打,但万万没想到,中国业者、进口商和台商,将中国产品低价倾销回台,形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惨况。

短短几年,中国产品吃掉业者赖以维生的内需市场,许多产业几近崩盘。直到毛巾业率先发难,2005年8月向政府提出在WTO架构下,对中国毛巾启动特别防卫措施的进口救济申请案,2006年9月,财政部终于宣布对中国毛巾课204.1%的税率。

这是台湾加入WTO后,首次对中国祭出反倾销税,敲醒了沉默已久的台湾传产业者,接着靴鞋、纸业相继对中国产品提出课征反倾销税申请案,陶瓷业内部也在讨论提出的可行性,连锁效应不断扩大。

根据全国工业总会今年四月完成的“2007大陆货品进口威胁调查”指出,台湾共有61项产品受到大陆货品进口威胁,产品包罗万象,从寝室家具、木竹藤柳业、水泥、石化业、不锈钢都有。

可见,毛巾业遭遇的惨况不是个案,而是冰山一角,其他传产业界面临的情况和困境如何,值得政府重视。

事实上,中国早已是世界各国课征反倾销税的首要对象。依据WTO及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各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案有63起,涉案金额14.2亿美元,占全球反倾销案立案数量的36.6%,创历史新高,也使中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面对各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中国也不甘示弱,对其他国家采取相同做法,甚至明明是的倾销国,中国对台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自两岸在2002年同时加入世贸后,已多达十几案。

反观多年来台湾深受中国反倾销之害,却迟至入会后四年才对中国产品课征第一宗反倾销税,业者的忍受力以及政府这些年来的无作为,令人讶异。

协助毛巾业的律师、世新大学客座教授黄维幸无奈地说,“业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很贫乏,毛巾业的情况若是在美国,厂商早就跳起来了。”他也不解,对照中国政府的积极作为,政府为何连预警和配套措施都没有。

从政府对中国毛巾课征204.1%的反倾销税来看,税率之高,显示中国毛巾对台倾销之严重,毛巾业者如何克服困难,打赢反倾销战?反倾销税能否为垂死的产业带来一线曙光?如何才能突破难关,站稳脚步,成为其他传产心中亟欲知道的答案。

这些遭逢中国低价倾销的传产,多以代工为主,过去曾为台湾赚进不少外汇,但时移势转,如今不少已经萎缩到称不上中小企业,成为“微型产业”。

若论营收、对经济成长率的贡献,数字当然不及高科技亮眼,但若相继倒闭崩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已,更攸关数以万计中高龄劳工失业的社会问题,政府不能小觑。

反倾销只是业者受到不公平竞争环境,透过政府采取保护的措施,但过度的保护,也非长远之道,业者如何在课税的保护过渡期内,自我提升竞争力,政府如何协助业者度过难关,是双方必须审慎面对的课题。

这项调查采访将探讨传产面临中国倾销的困境,透过毛巾业反倾销的实例,剖析倾销大战中的角力过程、业者的期待与政府的做法,并透过欧盟和美国反倾销的丰富经验,以及本土传产业者在逆境中创意转型的成功案例,提供和政府和业者省思,如何让传产度过难关,并正视市场萎缩后,可能面临的传统文化技艺薪传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