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法国教我的事

杨子葆:法兰西的灵魂

杨子葆

人气 79

【大纪元1月6日讯】 去年法国最重要事件非总统大选莫属,而还记得离大选第一轮投票一个月前,三月十一日总统希拉克发表电视演说,表达不再寻求连任、尊重世代交替的决定,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也让激烈选情单纯化成为左右、男女两位候选人对决,最后由被喻为“另一位拿破仑”的萨尔科齐胜出。

虽然告别政坛是希拉克那场演说里最重要的讯息,但他同时在演说里提及念兹在兹的几项未来趋势:极端主义的阴影、法国尊荣的维系、欧洲联盟的展望、生态与环境革命等等。在这篇展现总统视野与思维的文告里,最让笔者眼睛一亮的句子是:“倾法兰西灵魂的全部,对极端主义说不!”

大选之后,作风迥异于前任的萨尔科齐总统许多演讲里,依然多次出现类似的句子。举例而言,七月二十六日,萨尔科齐总统在西非塞内加尔达卡大学中的演讲,提到法国过去的殖民作为,他感慨地说:“这镂刻在黑人灵魂上的触目伤痕,也正是刻在所有人类灵魂上的触目伤痕。”

前后两任总统谈选举、谈国家发展、谈世界未来、也谈殖民历史,不约而同都谈到了“灵魂”,在这个什么都要证据、要眼见为凭的时代里,居然还有人夸夸其谈“灵魂”?

有!不止希拉克与萨尔科齐,大部分法国人都非常喜欢谈论灵魂。


艾菲尔铁塔是巴黎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也是这个世界上少见阴性气质的高塔,流线型的塔身就像一位穿着长裙的女子。


第一次在法国听说灵魂

第一次在法国听到灵魂这个词,是刚到巴黎念博士的时候,住在寄宿家庭里,过着穷留学生辛苦但充实的日子。当时功课沉重、语言生疏、文化也还在适应,往往要付出数倍的时间心力才能勉强赶上一般法国同学的水准,压力极大,每天二十四小时似乎还不够用,除了读书以外的大部分基本需求一切从简。常常肚子饿了就拿个锅子装水煮泡面,打个蛋进去,再加上冰箱里找得到的杂七杂八食物,也就相当丰盛,既能填饱,想来营养也足够。当然,循着在台湾读大学住宿舍的惯性,吃泡面还有什么讲究的?就在厨房拿着筷子以锅就口的吃了起来。

房东先生看过几次估计早就不顺眼了,一天经过厨房,语带讽刺地出言规劝:“杨先生,您不再是小孩子了,在法国,只有很小的小孩才被容许这么吃饭。像您一样的成年大人,应该摆好餐具,铺好餐巾,坐好,按照用餐的规矩用餐。”

他停顿了一下,终于忍不住再加上一句责备:“您这么吃饭,只喂饱了肉体,灵魂还是饿着的!”

我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从吃泡面扯到照料灵魂,未免太过沉重?不过经此教训,自己倒是特别养成了注重餐桌礼仪的习惯,也开始注意法国人对于灵魂议题的严肃关切。

柏拉图所谓的三种灵魂

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名著《共和国》里,曾提到关于人或民族、国家三种不同形态的灵魂,分别是“工匠的灵魂”,象征逻辑与服从;“战士的灵魂”,象征勇气与征战;“哲学家的灵魂”,象征智慧与管理。笔者愿意试着依循这项经典的分类与思路,呈现法国教给我的一些独特生命态度。

首先谈“工匠的灵魂”,我在法国学院受教正是工程师的专业训练。一九九O年代初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巴黎公共运输局担任研发工程师,当时台北正在兴建捷运系统,巴黎公共运输局所属的工程顾问公司也取得一些台北计划合约,基于语言文化上的熟悉优势,偶尔会被借调派回台北短期工作。自己当然喜欢这类的借调,因为一来增加实务经验,再者酬劳丰厚,更可以顺便回家,一举数得。当时局里主管对我借调的基本态度是得先做好手头上的工作,于是为了能够外派回台北,我主动加班工作,当时(一直到现在)法国的“法定工作时数”是每周上限三十五个小时,但是我心甘情愿地无酬加班,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变成常态,甚至待在办公室到三更半夜自己叫计程车回家,只求能尽速完成分内工作。

这样打拼一阵子后,一天上班,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卡片,打开一看,是部门主管给我的,上面以清晰的字迹写道:

“我们注意到您在工作推动上有一些异常的安排。我们不希望您因为一时的工作效率,损害了长期的工作情绪。所以,请您修正这种异常的工作状况。”

原来在法国人眼里,加班是异常,而“工作情绪”的重要性居然高过“工作效率”!法兰西的“工匠灵魂”果然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给了笔者一种接近文化震撼的刺激与启发。

勇气奠基于自由与责任

至于“战士的灵魂”,我们可以试着从法式军火的设计,来辨别法国人的特质。

从资料得知,同样是在台湾空军战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购军火,美国F-16鹰式战斗机在设计上,已经预先设定其飞行动力上限为九G(九倍重力),飞机上的电脑系统会自动地在飞行运动超过九G时进行干预,限制飞行员做出过于冒险的动作,虽然飞机本身的原始性能其实高达十一G。限制的理由是飞行员在过高的G力下很容易受伤或丧失意识,同时机身设备也可能受损;法国的幻象两千型战机则没有这项限制,在类似的性能条件下可以在飞行中最大做到十一G的程度。当运动超过九G时,幻象两千的电脑会适时对飞行员提出警告,但它不会像F-16一样主动介入操作程序,反而任由飞行员发挥,由当事人决定是不是有必要做九G以上的动作。自然,当事人也必须接受九G以上的高危险性。

这就是法国人的勇气,自由、独立判断但伴随着高度责任与同等危险的勇气。

面对真实人生的哲学家

其实,在法国最让我无法忘怀的生命经验发生在一九九五年耶诞节,笔者接受巴黎公共运输局一位同事的邀请,到他在法国北部小城亚拉斯附近乡下的老家过节。

在那儿我结识了一位九岁的美丽法国小女生卡洛琳,是同事的小侄女。我们在一个星期的耶诞假期里形影不离,除了轮流在各个亲友家里享用的耶诞大餐与在不同教堂望的弥撒之外,她还带我认识小城、认识公园、许多商店、她的学校以及她的朋友,卡洛琳甚至陪我到传统市场买菜、讨论菜单,两个人一起在他们家族的大厨房里为大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中国菜;我则为她讲述台湾的种种、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验,以及花木兰的故事。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当假期结束我必须离开时,小卡洛琳突然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终究是不同世界的人,一旦分开大概很难有机会再见面了,于是放声大哭。笔者从未经历这种场面,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以眼光向卡洛琳的母亲求援。这位妈妈冷静地等女儿哭了一会儿,才带着一点点忧虑以及—也许我弄错了—带着一点点忧伤,轻轻地说:“亲爱的卡洛琳,我不是告诉你不要轻易地把心给别人吗?你自己好好体会,把心给别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我真的被震慑了。原本以为这位妈妈会劝自己的女儿不要伤心、大哥哥还会回来看你、不然我们也可以到巴黎找他之类的安抚“好话”,万万没料到竟是这种“冷言冷语”。但是再仔细想想,不觉肃然起敬、这话不就真是实话吗?法国人对于感情的处理原来不必等到“长大”,更不愿意“先骗过了以后再说”,碰到了就面对,面对了就有经验,下一次就可以处理得更好、更成熟。其实最令我佩服的不仅是法国人不逃避的态度,还有他们对感情的正面价值,妈妈看似冷酷的话语里仿佛暗示:“亲爱的卡洛琳,你当然可以把心给别人,但你必须了解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然后你才可以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地去爱……。”

果如那位妈妈所预言,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度拜访那座村庄,当然也没有机会再看到美丽的卡洛琳,但是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曾亲眼目睹独特的、法国母亲引导女儿认识感情的生活教育,一种冷静面对真实生命经验的哲学与灵魂教育。

所以,唠唠叨叨说这么多故事,法国教了我什么?年轻的时候有幸在法国留学与工作一段不算短的时光,这段经验告诉我,不论对个人、民族或国家而言,灵魂都很重要,而法兰西最深沉的魅力,不在那些浮华绚烂的表象,而在于伟大并且独特的,灵魂。

──原载《TaiwanNews财经文化周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名句中的人生】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法外长访巴国 愿协助调查前总理布托遇刺案
调查:英国人最爱吃速食 法国人最不爱
埃菲尔铁塔前 法轮功学员新年盛大演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