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黄疸知多少

林旭华(家医科医师)

人气: 50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4日讯】

◎案例1:

医师,我最近精神不佳、胃口变差、肚子发胀、不太容易消化、眼睛变黄、小便变黄、大便变白,请问医师我得了什么病?

◎案例2

某主管在一年前曾经发生过急性肝炎,后来痊愈,肝功能恢复到正常值,但今年的体检报告发现除了总胆红素是2.1mg/dl稍高外,其余皆正常。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前言

大部分的病人是因为眼睛变黄了、皮肤变黄了、小便像茶尿来医院求诊。黄疸是一种现象、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病”。所以黄疸病的说法是错的,应该说:有许多种疾病皆会有黄疸的表现。一般来讲,是指血液中的黄疸素增加了。黄疸素也就是胆红素,它是来源于人的红血球的解体所产生的废物。因为一般红血球的寿命为 120天,身体中每天有1/120的衰老红血球会被破坏,同时骨髓细胞亦会制造1/120的新鲜红血球出来取代之。这个废弃物对身体并没有用处,但一定要从身体内排泄出去。当身体无法将胆红素排出时,不能被处理的胆红素就会沉积在皮肤或粘膜上,于是就出现了黄疸。

排泄途径

红血球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被处理后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合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大便为什么是金黄色,道理在此。经过胆道系统被排出到十二指肠。它经小肠、大肠后,大部分就与粪便混在一起,从肛门被排出体外。而有一部分则在肠管被吸收而再回到肝脏,其中一小部分则经过转换后,另外经由肾脏从尿中被排泄到体外。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循环,这种循环现象叫做“肠肝循环”。

发生原因

当排泄途径哪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归纳起来不外乎肝、胆、血三方面:

1. 肝脏方面-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功,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例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变。

2. 胆道方面-若胆道发生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产生阻塞性黄疸。例如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

3. 血液方面-如果红血球异常被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于是产生溶血性黄疸例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蚕豆症等。

实验室检验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2mg/dl以下;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0.4mg/dl以下。间接型的量是总量减直接型的量。一般总胆红素大于3mg/dl以上才会表现黄疸现象。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胆红素的直接型、间接型和总量都一起增加,但在溶血性黄疸时,则只有间接型和总量会增加。因此胆红素增加时,看直接型胆红素是否增加,就可以区别到底是肝细胞受到损伤或溶血所引起(如表一)。至于如何区分胆管阻塞性黄疸,很简单,这类病人的大便是灰白色。

不过在急性肝炎治愈后,或慢性肝炎病情稳定下来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到:虽然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已正常,但胆红素仍有轻度上升的情形。这一种情形并无大伤害,不必过于介意。案例2就是这种情形。
(表一)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不足或胡萝卜素血症(carotenemia),因为摄取胡萝卜素太多如木瓜、芒果等食物,患者皮肤看起来黄黄的,但不是真的黄疸,是假性黄疸须加以区别。

临床症状: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状

●肝-肝炎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肝硬化多有较瘦、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肝脏可不大、质偏硬,且常无压痛,脾可肿大;晚期腹水,且有出血倾向。

●胆-患者会主诉尿液颜色变深,大便色泽变淡。如果是胆结石,病人会腹痛、发烧。若是肿瘤造成的黄疸,则病人通常较不会有急性剧烈腹痛,这就是所谓的无痛性黄疸,病患会有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皮肤搔痒。

●血-畏寒、发热、呕吐、腹痛、头痛和全身不适、乏力,甚至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

如何治疗: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疗。

●肝-症状治疗。

●胆-既然是阻塞,当然要将阻塞物清除掉。清除的方式有内视镜治疗术与手术,但主要还是以手术为主。

●血-症状治疗。

如何预防

除了生活要规律、饮食有节、不要过劳外,最重要是定期作身体健康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笔者的经验,许多患者直到出现黄疸或大便出现灰白色时,才发现是胆管癌末期。这时情况已不太乐观了。

结论

有黄疸不一定有肝脏病,许多疾病都会造成黄疸,所以当黄疸发生了或仅只是出现胆红素稍高的现象都要尽快找出其背后的病因,一般都是往肝、胆、血三方面着手调查,除了抽血检验再辅助用超音波、电脑断层等影像学检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进而施行有效的治疗。

文/林旭华(家医科医师)◇(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