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相声名段之杰作探源》( 四 )

对口相声﹙下﹚
说唱艺术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按一般习惯,管吃管喝,还付给一定的报酬和赏钱。如果饭菜特别好,可以少付一些报酬。如果碰上演出行业不景气,也可以只管饭,不付报酬。因此,找堂会,首先要问︰“是八大碗还是海参席?”看看差事美不美?艺人常说︰“卖艺就是为了这张嘴啊!”

《找堂会》是“撂地”艺人根据生活经历与体验创作的。它讽刺的是那些社会渣滓——靠跑合拉纤从中牟利的掮客。这种人凭一张嘴,茶馆、书馆里转,赚佣金,讨赏钱,至不济也要骗上几个车钱,喝杯蹭茶,抽根蹭烟,属于“以剥削艺人而活”的角色。

由于艺人们对他们非常反感,编成相声,也就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段相声主要通过“贯口”,渲染跑合的能说会道,虚张声势,花言巧语,骗人上钩的丑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口相声《对春联》︰
这段相声是张寿臣根据李德锡的传本丰富发展而成的。他曾说︰“当初李先生和张德泉使响了这块活,传到我这儿又经过加工。”在这个“子母哏”的段子里,甲乙二人有同样的文化素养,谈古论今,头头是道,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乙出上联,甲对下联,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脱口而出,应答如流,或是假作搜索枯肠,张口结舌,无非是为抓哏取笑。尤其是“象声”词的运用,具体、形象、恰切,颇有独到之处。

*对口相声《夸住宅》︰
这段相声是数趟子的“贯口”段子,“垫话”运用的是岔说的手法,通过四字对句的方式,描绘了孔雀台、阿房宫、卧龙沟、大观园的景色。进入“正话”,又通过对大门内外、前廊后厦、东西配房以及装饰摆设的夸张描绘,生动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式住宅的宽敞、古朴、幽静、雅致。最后历数各种钟表名称,抖响“包袱”,耐人思索,饶有兴味。

《夸住宅》注重辞藻,文学性强,属于“清门”相声,至于“垫话”的呈现则因人而异。

*对口相声《文昭关》︰
这段相声是根据生活中的故事加工而成。大弓《梨园话旧录》里说︰
“清末,谭鑫培﹙人名﹚应上天仙﹙人名﹚之聘来津,配演名伶赴站迎接,谭却漫不为礼,且谓︰‘当面恭维人者,暗地必骂人。’因颇招怨谤,群思有以报之。”意思是指这位谭先生,先前对于大家到车站接他来天津演出并不领情,还冷言冷语说︰“会当面说人好话的,必定在背地里骂人。”于是招到大家怨恨,便想找机会整治他。﹚

“会谭之跟包未至,暂由该园代备。群以金贿跟包,嘱检理一切道具时,设法挫之。”不多时发现,原本应该跟来帮谭先生打点上台配备的“跟包”助手还没来,只好暂由园方代备。此时大家便以金钱来贿络这位助手,交代他在准备谭先生道具的时候,要想办法让他出丑!

“是晚谭演《文昭关》,伍子胥例应配剑,而跟包反挂以刀。”当天晚上谭先生演出《文昭关》一剧,原本主角伍子胥应该是配剑的,可这位行头助手却反而给谭鑫培挂上把刀。

“谭出场时已侦知为刀,然犹从容豋场。其子小培操琴,见状大窘。”到了谭鑫培出场时已知被配上了刀,但他还是从容豋场了,而他的儿子小培刚好在场上操琴伴奏,看到这副光景是非常的困窘。“乃谭唱至︰‘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时,改为‘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熬,腰中空挂二尺刀,眼前的仇人杀不了。’台下采声雷动。”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清初,北京盛行高腔,并有“八角鼓岔曲”即源于高腔脆白的说法。
  •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讴》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间艺人在杂耍馆作艺的情形︰“万年茶社好风光,杂耍纷陈欢乐场。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声接上画眉杨﹙人名﹚。”诗下有注︰“万年茶园,在鼓楼前,常以各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场供应。碟子李,画眉杨,皆杂耍中著名专精一技之人也。”

    这里提到的“象声”,就是后来单口相声的一种。

  • 民间艺人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论“撂地”还是茶馆、书场,哪里挣钱多就奔向哪里。张笑侠﹙人名﹚《相声总论》载云︰“相声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会中有,外间少见。后来学者众多,堂会又少,实在不足维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说。又过了几年,便跑到天桥地场上说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们说相声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实,从子弟票友转变为自食其力的艺人,和流落街头的“叫花子”完全是两回事。

  •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 有关滑稽的演出诞生于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宝林在表演“卖梨膏糖”时,说唱朝报新闻添加笑料而成。随后,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丰富了这种单人滑稽说唱,并由地场转到戏园子,称之为“小热昏”、“独角戏”。1920年流传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独角戏,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个班社。
  •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