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农粮署长︰国际粮荒 台湾有充分准备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4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蓝祖蔚/专访) 历史上,粮食危机向来是引爆时局动乱的导火线之一。今年以来,稻米、玉米和小麦价格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亚洲、西非、加勒比海地区的印尼、越南、菲律宾、塞内加尔、布吉纳法索、象牙海岸、埃及和海地等国都已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社会暴动,国际货币基金甚至警告,粮食价格节节上升可能导致战争危机。面对国际粮荒危机,农委会农粮署黄有才署长日前接受本报专访,就当前农业问题的“危机”与“对策”,提出他的看法。


农粮署署长黄有才(右)接受本报记者蓝祖蔚(左)专访。//(自由时报)

记者问:过去一年来,国际上何以会陆续发生粮食危机?成因为何?

黄有才答: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极多,简单来讲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印度和中国这些人口众多的新兴大国强力发展经济,导致农地大量流失,生活改善之后,粮食需求增加,不只人吃谷物,畜牧业的动物也要吃谷物,导致谷物需求量多出一倍。

其次是新兴国家崛起后,能源消耗增加,导致原油价格上涨,开发生质能源成为欧美国家努力的方向,美国研究显示,一旦原油价格超过六十美元,用玉米制造生质聚合物,取代石油提炼的聚合物就符合经济效益,布什总统二年前就宣布以玉米为主要生质燃料后,玉米价格立刻上涨,原本供应饲料的玉米因而短缺,饲料价格也跟着飞涨。再加上欧美都有大量农地转作可以生产生质燃油的作物,影响了谷物产量。

第三是全球气候异常,例如澳洲就因雨水不足,导致农作短缺,不再出口谷物。三个因素汇聚冲撞在一起就导致全球粮食危机,主要的稻米外销国家如泰国、埃及和越南都受到影响,埃及和越南日前陆续停止稻米出口,更加重了危机感。

米价上涨 非受国际影响

问:今天的专访目的就是想确知,面对这一波全球粮食危机,台湾能否置身事外?

答:台湾政府一直很重视粮食安全,也一直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充足,从稻米保价收购制度到农地农用政策都是在确保台湾的粮食生产能够自给自足,但是相对付出的代价就比别人高。

在反共抗俄年代,增产是首要考量,一方面大幅开发农地与水利,一方面采行肥料换谷政策,刺激农民生产。一九七○年代发生第一次能源危机时,国内一度发生短期的抢粮风波,和今日的国际抢粮情况有点相近,于是蒋经国就提出了“有比无好”的基本农业政策,在“宁可过剩,不要不足”的理念下,政府采取高价保证收购制度以刺激生产,以比市场价格更高的价格收购米粮,同时还要负担盖仓库、管理等费用,可以是说用全民的钱来补贴农粮,因而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认为可以从泰国和美国进口稻米,何必花大钱做傻事?

尽管如此,政府“有比无好”的农业政策始终不变,客观环境上,国人对稻米的需求已经大减,以前每人每年吃掉约一百二十公斤稻米,如今只需五十公斤,也就是说八十万公顷农地事实上只要有卅万公顷农地来生产粮食就够了。于是政府为免生产过剩,也采取休耕政策和转作补贴,每年花上百亿费用以继续保持农地农用,再加上前年修订的粮食管理法规定国内储备三个月的安全存粮,公粮仓库中常保卅一万公吨的糙米,一旦有紧急状况发生,另外还有廿二万公顷的农地可以立即生产稻作,二期稻作也只要三、四个月就可以收割,所以完全不受国际米价上涨的影响。台湾绝对有能力迎接国际稻米市场的变局。

问:话虽如此,但是国内米价从去年11月起不也还是直线上涨吗?

安全优先 不会出口稻米

答:台湾稻米价格确实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一成五,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二期稻作受到去年柯罗莎台风影响,歉收十三万吨白米,但是泰国米至少涨了七成,两者并无连带关系,台湾米价上扬的原因是与国际市场急涨原因完全切割的。农粮署从3月份起采取了积极作为,每周释出一万吨公粮进入到市场,强烈打消市场预期涨价心理,但是顾虑农民收益,所以让价格反映合理成本。

问:既然如此,面对亚洲米荒,台湾稻米有出口计划吗?

答:台湾的农业生产环境得天独厚,面对国际米价上涨,确实有人来接触米仓中的黄旧米,但是除了少部分粮商卖出一小部分给香港外,政府并没有卖,主要还是基于粮食安全优先于外汇的心理;另外也是泰国、越南的稻米生产成本远比我们低得多,又是全年都有收割,台湾稻米若要输出,还是得朝精致化路线去发展。

问:除了稻米,小麦价格也直线上涨,不但影响了面粉价格,连面包和面条都跟着贵了,人民都感受到物价压力,农粮署如何因应?

答:五十年前,台湾人以米食为主,对面粉的依存度没有这么高;五十年来大家口味变了,米少吃了,面包店四处都是,一时也改不了。

台湾没有大规模的小麦种植,只有金门一千五百公顷的小麦种植用来做高粱酒的酒曲等补充原料,主要是因小面在温带育成,并不适合亚热带的台湾生产,产量少,品质亦不理想。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改采米谷粉来替代面粉,在一般面粉上如果掺上三十%的米谷粉,做成的面粉制品在口感上就不会差别太大,希望能够减少十%的面粉需求。目前我们正委托谷类研究所提出产学合作案,调整面粉厂生产线作业,产制米谷粉以便上市供面包店使用。只是,米产品还有技术要突破,从制作过程、方便性到实用性都要调整。

问:饲料玉米价格近年也涨了一倍,连带地使得禽畜产品,甚至鸡蛋、鸭蛋价格创新高,我国有无因应方法?

答:玉米价格高,主要是欧美大力发展生质燃油,大量玉米转作生质燃料去了,农委会曾和经济部研究是否也要比照跟进种植玉米以发展生质燃油,最后的结论是生产成本过高,不具备竞争力,现阶段并不适宜采取补贴政策来推动玉米种植。

不过,作为饲料用的玉米栽种却很顺利,分别在嘉义六脚和义竹两个农会试种玉米后,成果不错,让休耕农地能再利用,农民也能增加收入,饲料商亦可有不同货源,可说是一举数得。可是产量毕竟有限,就算年产量达到一百万公吨玉米,毕竟还不够台湾猪只一年五百万公吨玉米的需求量。台湾的猪和鸡都吃价格昂贵的饲料西餐,难免就会有人来质疑台湾到底适不适合发展畜牧业?这一波全球性的粮食问题,其实也提供了大家另一个角度重新省思未来的粮食和农牧政策。

优势农业 建立独特品牌

问:台湾三不五时就会遇上菜价波动,农粮署有什么因应之道?如何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又如何才能达到产销平衡,不再恶性循环?

答:菜价波动主要是受台风或豪雨等天候影响的供需问题,所以,首先是做好能够防风防雨的农作设施,利用塑胶布网室或高架水平网室等设施,让雨水不直接打落菜叶,再做好排水,就可保护菜源。

其次,则是分散产地,以前叶菜产地主要集中云林,一旦受灾严重,全台都遭殃,这几年桃园产销班的成功产出,不但纾解了局部大雨造成的农菜损害,也让农民赚了不少钱。至于储藏机制的现代化通路,既可以调节丰收与歉收的货源,也让民众接受冷藏菜;至于登记制度的实施更可以有效辅导农民做好规划,多做逆向操作,不要一窝蜂生产某些热门农作,丰收反成灾。

问:台湾农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远景为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答:台湾水果其实很有外销潜力,不论是芒果、木瓜或凤梨都有极佳口碑和外销实力,问题在于我们在品牌和品质的经营努力都还不够,台湾水果要前进日韩或者中国,都应保有长期经营的信念,要走出去,就不能照传统那一套做,开发独特品牌,并且顺利登记权利,想要进口的国家就会付权利金给我们,台湾的毛豆和茄子都是这样顺利走上国际的,一方面开发品质精良的农产品,再加上自有的独特品牌,农业活力结合智慧财产,就能走出一条大道。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