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烛火燃作品结束展览 “纸道”展新尝试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4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志达台湾草屯报导)由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策划执行、在草屯国立工艺研究所展出将近四个月的“纸道─境.静.敬”特展,27日夜间终于圆满划下句点。不同于一般展示完成品的展览,该展览中展出纸的生命过程的“境”主题,是创作者在展演结束最后一刻,偕同众人以烛火将作品化为灰烬、留下影像纪录才告完成,这种把纸与人之间视为有生命互动的展出,也是在非大城市的展览地点的新尝试,因此也留下不少讨论话题。



熊熊烈火,将四个月来的有形作品化为灰烬,同时也完成了整个无形的生命过程纪录。(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诠释“纸与人”的生命互动

树火纪念纸博物馆设于台北市,馆长陈瑞惠出生于埔里镇,也是策展“纸道─境.静.敬”的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她基于想将对纸艺术教育的热爱,回馈给最接近纸来源的乡村,把不同的观点传递给在大城市之外的艺术爱好者,才促成了与工艺研究所的合作。



李朝仓开始创作“境”作品。(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境”主题主要由李朝仓所创作,除了展示纸的成、住、坏、空生命过程之外,观赏者与参与布置解说人员,也成了作品展览情境中不可缺的一环,整个作品必须等到展览结束并销毁回归自然才算完成,因此在四个月中参观者可能只参与了一个片段,得跳出当时时空之外,才能了解作品全貌。这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呈现,许多参观者因为看到未完成作品而有疑问,却也因此必须醒思被冲击到的观念,重新再认识何谓“纸”。



“纸道─境.静.敬”特展的“境”主题创作者李朝仓(左二),以烛火燃烧结束四个月的特展。(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在众人的参与下,烛火点起了纸的“坏”的过程,也成了展览最后的见证者。(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展览中还有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小林顺子以竹林为题,创作一面长17公尺、高3公尺的手工纸光壁,也是展现制纸技术与纸材料“竹”生生不息、动中取静创意的一大特色,另一位艺术家周孟晔则以100双纸鞋,呼应人与竹林的互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人与纸的情感交流。



纸“静”主题创作者,来自日本的小林顺子在作品前留影。(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长17公尺、高3公尺的手工纸光壁,与艺术家周孟晔的100双纸鞋,表达人与竹林的互动,展现人与纸的情感交流。(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把纸的生命力走出“纸博物馆”

1995年对外正式开放的“树火纪念纸博物馆”是台湾唯一的纸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埔里镇长春棉纸厂创办人陈树火先生而成立,在1999年并入新成立的“财团法人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



“纸道─境.静.敬”特展,尝试以人与纸生成过程中的互动,重新诠释“纸”。(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纸“敬”主题作品,创作者用纸为题材表达内心的某一种敬意。(摄影:陈志达/大纪元)


纸博物馆早期就因为能把纸质改良、使墨汁流于纸上二十分钟不断裂,能承受水墨及舞台上灯光双重考验,而随着“云门舞集”的演出扬名国际。后来更积极将纸博物馆教育推广的理念行动化,把纸所承载的不只是器物的功能,更是艺术、创意、工艺的多元面貌完整呈现,并将之推广的触角深入全省各个乡镇角落。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