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逼近 但期待持续降低

标签:

【大纪元11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盈成日内瓦14日专电)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只剩三个星期,对于会议成果的期待正持续降低。

美国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Hillary Clinton)11日在新加坡对媒体说,哥本哈根会议“可以成为通往完整法律协定的踏脚石”。

是踏脚石,就不是目的地。昨天的“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上,美国气候变迁特使史登(Todd Stern)更进一步谈及“一个过渡性、操作性的协议”。

史登说,这个协议“不是要被视为一个真正协定的替代品”,它应该被视为“一个完整法律协定的坚实建材,而且或许是达成这个协定的最好机会”。

这些辞令某些程度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执行秘书波尔(Yvo de Boer)数周以来被密集引述的说法,就是他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难以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只能在重要原则上达成政治承诺,细节要再花大约一年时间才确定下来。

连本月初还说不放弃在哥本哈根争取“法律承诺”的印度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萨兰(Shyam Saran)昨天也在新德里对媒体承认,“现在很难乐观”。

一些欧洲官员也有类似的说法,普遍被认为让哥本哈根的天空更加阴郁。

本月初在巴塞隆纳为时一周气候谈判闭幕的记者会上,波尔说,他很奇怪他这些讲法最近被做成头条新闻,因为他一年前就开始这么说了。就像典型的外交官。波尔要大家注意他说在哥本哈根应做到什么,而不是不能做到什么。

波尔说,在哥本哈根“应该达成一个白纸黑字的协定”,规定各国在以下四件事的承诺:工业化国家具企图心的2020年温室气体减量目标;开发中国家限制排放成长的计划;富国资助穷国因应气候变迁的清楚短程至长程计划;一个管理和分配前述资金的架构。

他表示,如果各国能在这些领域达成“决定”,就可以做为接下来打造条约的基础,而不用重新谈判。他认为这不违反“峇里路线图”(Bali Road Map),因为两年前在印尼峇里岛达成的协议,是说要在今年底达成同意的结果,但没规定这结果的法律形式。

但就算不论法律形式,美国现在提的期望还不及波尔明确。由于争议性高的能源法案还卡在参议院,预料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不会通过,缺乏国会支持的美国谈判官员能在哥本哈根做出什么具体承诺,一般不乐观。

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访问中国,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气候变化将是重点,但这场会晤能为哥本哈根注入什么实质动力,如今似乎也难被寄予厚望。

美国一直要求中国也必须设定排放量上限,但中国从不接受。中国、印度和绝大多数开发中国家则要求已开发国家2020年须比1990年减量至少40%, 并且应拨出国内生产毛额(GDP)的0.5%到1%, 来协助开发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迁。

排放量控制跟金援这两大议题的歧见依然太大。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昨天的一篇分析报导引述中国一些观察者指出,当美国国会都还没搞定,胡锦涛恐怕没什么诱因要趁奥巴马来访时在关键议题上让步,即使双方可能宣布一些科技合作或民间计划方面的进展。

现在的一大问题似乎是:要如何定义什么叫“成功”。前述的华邮报导引述美国政府和国会人士说,提过渡性的协定,可以避免整场谈判被视为失败。

就连鼓吹对抗全球暖化不遗余力的美国前副总统高尔(Al Gore)也说,他虽然仍乐观,但“重要的是:哥本哈根的结果要被视为重要的向前一步”。

相关新闻
世界需要气候条约 富国穷国继续争执不休
太平洋岛国下周集会  协商哥本哈根气候策略
印度未放弃年底完成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OPEC担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对油气开征新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