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孩子何必掉眼泪(11):如何正确指导

第7招-消极批评不如积极指导
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ads-->
批评的坏处不胜枚举,管教子女如能避开批评、责骂,最好就避开之,以减少它的副作用。但是,你的子女无可避免会有诸多不合常规、要求、道德、风俗等的行为,必须予以指导修正。

因此管教子女若要避开责骂与批评,便需找出替代方案。前述增强不两立的技巧是以赞美良好行为,以克制不良行为,是一个良好的替代方案。此外,积极指导孩子正确行为,又是另一个良好的替代方案。

其具体做法是:当孩子的行为不正确、不合父母意思时,不直接责骂子女之不是,而是直接告诉子女,你希望他(她)表现出那种行为,以及希望他改变到什么程度。当子女表现出你所希望的行为时,应立即加以赞美,以增强该行为。例如:

情境一:小孩子没有梳理头发。
消极批评:“小华,你头发乱七八糟,简直像长毛狗,难看死了!”
积极指导:“小华,去拿梳子,把头发梳理整齐。”当小华梳好了,便立即赞美到:“小华,你头发梳得很好,妈妈很喜欢。”

情境二:上课时,小朋友跑来跑去,不守规矩。
消极批评:“小朋友,上课时,你们到处乱跑成何体统?简直是一群野孩子。”
积极指导:“小朋友,回到你的座位上。”等小朋友坐定后,加以赞美说:“上课时,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的是位好学生,老师喜欢这样听话的小朋友。”

情境三:小孩子走路时弯腰驼背。
消极批评:“丽芳,你走路时弯腰驼背,像个老太婆。”
积极指导:“丽芳,把胸部挺出来。”当丽芳挺胸时,立即赞美:“丽芳,你走路时抬头挺胸,很好看,妈妈喜欢。”

情境四:小华吃饭时,把饭菜掉落在地上,弄得脏兮兮。
消极批评:“小华,你这笨蛋,连吃饭都学不会。”
积极指导:“小华,你舀饭时,眼睛要看着汤匙,然后慢慢送入口中,才不会饭菜掉满地。”等小华做好后,立即赞美:“小华,你学会自己吃饭了,真棒!”

情境五:升旗时,有些学生拖拖拉拉,影响准时集合。
消极批评:“后面未入列的同学,你们慢吞吞的像牛一样。”
积极指导:“后面尚未入列的同学,请加快脚步。”

情境六:小女孩翘着脚坐在椅子上,不雅观。
消极批评:“丽玉,你那种坐姿,根本不像女孩子。”
积极指导:“丽玉,把脚放下,屁股靠椅背,胸部挺出来。”当小女孩改正坐姿后,立即赞美:“对了,这样子才像一个有教养的女孩子。”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共同想法与期望。所以每个父母知道他们怀孕后,就开始注意营养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药,希望宝宝出生后健壮聪明。可是有些儿童年龄逐渐镸大后,开始出现不听话、抗争,甚至各种偏差行为,当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养孩子变成苦差事。许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为气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伤心掉眼泪。
  • 莎士比亚曾在其名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中,阐释人生如戏,每个男男女女都是演员。事实上,生而为人每天扮演许多角色。归附角色对一个人是很可怕的。因为当一个人被归附某种角色开始,他便会努力学习该角色行为,卖力演出,并养成了人格角色,从此一辈子抛弃不掉该角色......
  •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叫做“自我应验的预言”或者称之比马龙效应。其主旨都在说明当一个人被“认定”或“归附”一个角色后,他个人很可能实践了所被归附的角色。
  • 管教子女时,父母应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谨慎小心,父母或许不会唐三藏的紧箍咒,然而父母平日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有着紧箍咒般的魔力。老师也是非常有机会使用语言魔咒伤害学生的人。语言所以有如此偌大的魔力,主要在于语言的暗示力量。
  • 赞美有如糖果,享用起来甘美而心情愉悦;批评有如药丸,味苦而令人难以消受。假如每个日子时时享受别人的赞美,人生将会多么美丽。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胜利与成功只有在掌声与欢呼声中,才显出它的可贵。失败可怕不在失败本身,而在失败后的批评与责难。亲子之间若能多用赞美少用批评,则亲子之间会更美满。
  •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错误。爱之深、责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们常恐惧孩子成长过程中,学坏了任何一点点不好的行为,会贻害终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常常是无微不至的批评。但是其子女每日醒来,则需面对永无止境的责骂。
  • 赞美是一项艺术,赞美不当,不仅得不到赞美的功效,而且会造成负面的效果。因为赞美有排他性。当老师某位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很聪明时,这位老师很可能同时伤害那些答错的同学(很笨)。
  • 赞美要有功效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被赞美的人觉得你的赞美是真实的,绝对不是奉承阿谀。 下列几项要点可使你的赞美更加真实:
  • 管教孩子的过程,批评对孩子的伤害比身体的体罚还可怕。老师或父母只要不是虐待孩子或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理性地,打打屁股或手心,这是教导孩子分清是非的教育手段。批评若不适当会伤及孩子的心造成永难去除的烙痕。
  • 许多行为或事情常常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些行为加以指责,于事无补却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坏了双方(亲子、师生)的关系,再者又加深对对方的伤害。批评的目的是要受批评的人改善其行为。批评者若不明确指出你一行为应该改善,受批评者将不知道何种行为应该改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