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创作疗烦忧 阿公阿嬷“艺”鸣惊人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思洁、王鸿国台北县10日电)“这个是爸爸在摘木瓜”,83岁的蔡尾在台北县仁爱之家参与艺术创作活动。他用豆子、碎花布等素材,拼贴出记忆中的故乡,思乡的情绪在作品中展露无遗。

台北县社会局今天邀请仁爱之家的阿公、阿嬷们来到县政府,展示他们的创作。阿公、阿嬷讲到自己的作品时,有的滔滔不绝,有的藉由画作怀念起小时候和父母的互动,现场俨然成为小型的“作品发表会”。

“这是我在淡水的房子,这边这张是我老公”,73岁的卢王春用碎花布拼贴出曾经居住过的淡水房舍,也用画笔画出丈夫的模样。社工说,卢王春阿嬷的丈夫因为肺癌过世,他们曾经一起住在仁爱之家,感情很好,这张画画得很像,也表达了她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在这里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很幸福”,72岁的洪再生一年前住进仁爱之家,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长年茹素,对于能住进这里,他抱持着感恩的心。他用素材拼贴成一座佛堂,他的心愿是盖一间佛堂,可是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就用木棍、豆子等材料盖一间佛堂,表达他的诚心。

84岁的李烦阿嬷讲到她的作品便眉飞色舞起来,她画出农村的朴实,作品中有树木、有水鸟、也有小孩子在捞鱼。她直嚷着要改名字,因为在创作中,她很快乐,不像她的名字一样“烦”了。

仁爱之家主任林美珠说,刚推行艺术创作活动时,有些阿公、阿嬷很排斥,因为从来没拿过画笔,也没接触过艺术。曾经有位阿嬷知道要画画,还抗拒得差点哭了出来。

她说,经由社工的鼓励,阿公、阿嬷们纷纷参与创作艺术,渐渐地,可以从创作中找到快乐,重拾自信,也在互相称赞、讨论作品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工郭春栾说,社工不主动指导阿公、阿嬷的创作,只有提供创作主题还有材料,随着放松心情的音乐,阿公、阿嬷就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一件件作品。

社会局表示,每件作品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这些作品将会在台北县政府展览,让民众可以感受到作品带来的怀旧感以及他们丰富的生命经验,展出时间为10月22日至26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