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苏轼“墨茶之辩”

晓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像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司马光、蔡君谟等等,这些文人雅士经常进行“斗茶”。所谓“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斗茶必须精于茶理,并且大多选取上品之茶。明人屠隆在其所着《考盘余事》中记载着一段苏轼和司马光之间关于茶与墨的辩论,是当时的一段佳话。
  
苏轼一生嗜茶,且精于书法。一次,司马光讥讽他说:“你精于品茶和书法,想必知道茶与墨的三种不同特性,第一、茶是越白越为上品,而墨却是越黑越好;第二、越重的茶是好茶,而越轻的墨是好墨;第三、茶越新鲜越好,墨则是越陈越佳。你怎么会同时喜欢这两种相对立的东西呢?”
  
司马光满意为苏轼会无言以对,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不好回答的问题。但见苏轼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说:“茶之上品和墨之妙品都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是它们两者共有的品性,也可以说是品德。就好像一个君子和贤人,可能一个长得好看,另一个却很丑;一个皮肤白皙,另一个却皮肤黝黑,但这种外在的表现却不能影响他们内在的品质和德行。”
  
司马光闻听,十分佩服。由此可见,苏轼嗜茶、品茶,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修养,这也是他对“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对书法也是一样,正因为这样,苏东坡才能够在书法、文学、绘画及茶艺茶道上获得如此成就,而留名千古。@*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
  •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
    黄白。
  • 陆羽历遍山南岭北,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创始之作《茶经》,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碧螺春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苏州吴县东洞庭山。东洞庭山又名东山,是苏州伸向太湖的一个半岛,这里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一派江南秀丽风光。且土质微酸疏松、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生长。
  • 浅瓯溱溱身,
    为君洗风尘。
    柳絮随烟起,
    玉蕊胜松针。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古书《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 话说美猴王孙悟空在花果山享尽佳肴美食、稀世珍果,就是茶没喝过...
  • 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仅泡茶用水,自古以来,就有诸多讲究。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 他们打开碗盖,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缓缓升腾的热气中,一位美丽的姑娘若隐若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