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外電﹕戰雲籠罩台灣 美軍售不能再拖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0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科爾(Michael Cole)是《台北時報》新聞副總編,17日他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呼籲台灣不要因兩岸氣氛表面和緩,而鬆懈對中共的警戒,應該加強國防自衛能力,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機率實際上在升高。《華爾街日報》18日並發表社論支持,以下是兩篇文章摘譯。

上任兩年來,台灣總統馬英九似乎改變了台灣與中國棘手關係的發展模式。不過這種緩和只是暫時的表象。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機率實際上在升高,因為北京以政治手段結束尚未完成的內戰的期望升高,而台灣抵禦攻擊的自衛能力則在削減。

這裡存在一個危險的現實:北京最近對台灣釋放「善意」,並在6月下旬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達到高點,是完全符合其統戰台灣的既定策略。雖然馬政府認為,ECFA和其他類似的協議純粹是經濟性質而沒有政治含義,中共的官員和知名學者卻相信,台灣是不知不覺地在為最終統一做準備。

即使如此,北京注定會失望,因為它對台灣的立場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物質利益最終將超越政治,並足以贏得人心。這是一種誤導。

台灣已經是一個發達、富裕的社會。不過儘管兩岸經過多年的貿易和投資,民調持續顯示,越來越少的台灣人願意與中共統一,而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尋求獨立,而且自認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許多台灣人很樂意與中國做生意,不過對他們而言,這並不會改變他們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事實。

中共領導人可能知道這一點,但是希望有一個不同的結果,或者他們仍然無法理解在一個民主多元社會中的意見模式。不論是哪種情況,北京於2012年或稍晚推動與台灣就台灣未來的地位進行政治談判時,必定會被當頭棒喝。

在這一點上,馬先生因為尋求連任就將受制於國內的政治因素,而且台灣選民對政治問題不會像經濟問題一樣給他迴旋餘地。如果馬先生連任,北京會發現,2012年之後要使台北在政治上合作更為困難。

有鑑於此,馬英九目前的國防政策看來非常脆弱。上個月,台灣推遲購買美國提供的愛國者飛彈和黑鷹直升機,聲稱預算困難。馬政府削減國防預算,加上華盛頓越來越不願出售台灣需要用以自衛的現代化武器,使得台灣的軍事發展在人民解放軍製造、收購並部署更為尖端武器的同時出現了危險的真空人民解放軍對台灣繼續部署1,500枚以上的短程彈道導彈,而且即將取得台灣島周邊的海空優勢。

這種情勢持續越久,台灣與中共的軍事能力差距將更大。如果情況沒有變化,台北再过幾年就會發現自己無法抵擋中共的入侵。不過,這只是問題的開始。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台北、華盛頓和國際社會應確保台灣繼續有可靠的國防,阻止北京對台灣發動攻擊。軍事防禦的成本,與中共發動戰爭衝突的成本相比非常小。

美國對台軍售不能再拖

《華爾街日報》18日社論指出,奧巴馬政府到目前為止沒有對美國最重要的亞洲盟友之一——台灣的安全採取什麼行動。現在是適當時機,認真支持島上的國防,並明確表態北京不可以限制禁止新型F – 16C / D戰機這類武器的出售。

問題不完全在華盛頓,台北也沒有認識到嚴重性,上個月因預算困難而推遲購買美國已經願意出售的兩種先進武器系統。

這是前幾任台灣總統作法的延續。分析師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曾寫道:「台北領導人的表現不像他們面臨重大或立即的攻擊威脅。」或許他們認為,美國會保衛台灣。

這是一個錯誤。毫無疑問,北京的最終目標是統一台灣,而武力是一種可能的方式。北京一份2000年的白皮書明確指出統一是一個緊迫的問題,並指中共有權力使用武力,如果台灣無限期地拖延統一。

中共很快就會有實現這種威脅的軍事能力。解放軍在台灣附近部署了將近2,000枚短程和中程飛彈,準確度也提高到可以針對台灣的機場進行精確打擊。蘭德(RAND)公司去年的一個研究發現,台灣很快會失去戰爭中的空中優勢。海軍方面,中共的潛艇和驅逐艦可以封鎖台灣島周邊。

這意味美國在戰事中可能無法空運或海運物資援助。解放軍一直在發展戰爭時攔截美國美國海軍進入台灣海峽「阻絕」能力。情勢越來越清楚,台灣必須有自己的嚇阻能力以防止解放軍誤判其可以快速贏得戰爭,而且美國將無力進行干預。

如果美國怕得罪中共,而使出售給台灣的武器系統升級緩慢,台灣就必須尋找其他保護自己的辦法,包括開發攻擊中國大陸的能力。這會增加新的風險,沒有人喜歡。

五角大樓正完成一份台灣空中力量的官方審查,可能會建議台灣需要新的F – 16戰鬥機,而不只是把舊的F – 16A / B戰機升級。報告可能會在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一月訪問美國後公佈。

如果美國總統不處理台灣的弱點,該地區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承諾只會越來越懷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