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必先知足

張昭賢
font print 人氣: 129
【字號】    
   標籤: tags: ,

知足是對事物感受上的滿足。有一位哲學家說:「不知道滿足的人是多麼不幸啊!」什麼是滿足,什麼是不滿足?滿足想必是擁有的比想要的多,不滿足就是想要的比擁有的多。

我想滿足和不滿足是一個人的想法,有些人已家財萬貫,卻還不滿足,但有些人三餐不繼,也滿足快樂。換言之,滿足不在財富的多寡,而在於慾望的大小。不滿足就是想要求取更多的心態,滿足就是要放下這種慾求。

不論老少,大部份人的不滿足都因為我們想要得到「更多」的慾望。年輕人渴望更多的錢、更好的工作、更漂亮的妻子、房子、車子;老年人更貪,他們要事業、更要地位、要名譽,還想要變年輕。每個人想要的那麼多,又怎麼可能滿足呢?

說真的,我們已經擁有不少了,但我們心卻不在已擁有的東西上,我們一直在找尋那些沒有的東西上。結果我們越去想自己缺的,就越覺沮喪,而就越會去想欠缺的,於是我們變得不滿,總覺得不足,這是沒有盡頭的。

人們不幸的由來,乃在於看不見自己的幸運;不滿的原由,則是不知道自己早該滿足了。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們又如何感受到幸福呢?很難,對嗎?如果自己不知道滿足,那麼我們又怎麼可能對目前的生活滿意?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自己應該要滿足於自己的慾求呢?如果我們的慾望讓自己受苦,自己要做的,應該是限制慾望而不是設法滿足它們,是嗎?

希臘有哲學家說過:「如果你要使一個人快樂,別增添他的財富,而要減少他的慾望」。我想一點都沒錯,要得到快樂和滿足,並不需要追求什麼,而是要放棄那個追求。

人生一路走來,像社會現在卡奴問題,是否在告訴我們如何取捨。追求慾望這東西,放棄越多,慾望就越少;慾望越少,滿足就越多。所以說能夠滿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祝福夥伴感受幸福、學習幸福、成為直正幸福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整整一天客人都這樣不斷地來來往往,中間還不停地響著祝賀生日的電話聲。一直到晚上10點,有時超過12點,客人才不捨地離去。看著客人們滿意而歸,婆婆疲勞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 原來,世界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捨的,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人生的最終價值。所謂成功的最後一課,就在弄清楚人生的最終追求。
  • 出差在外地遇上了闊別已久的朋友。朋友老家在江浙一帶,外出做生意多年離開了家鄉。朋友的兒子上高中了,很懂事聽話。一家人都善良平和,幸福安康。以往每次見他們都是「開心一刻」的感覺。
  • (大紀元記者李小旭美國麻州渥斯特報導)2010年2月6日,神韻巡迴藝術團首次蒞臨美國麻州渥斯特,在該市擁有百年歷史的頂級劇院漢歐沃劇院拉開了週末兩場演出的序幕。神韻純善、純美的演出,再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西人觀眾為之驚嘆,華人更是為之自豪。來美留學的宜女士和張先生一家共同欣賞了神韻晚會,他們感激地說:「在美國看到神韻真幸福。」
  • 根據一本新出版的書,與其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小孩身上,父母不如多注意自己的婚姻,以確保家庭幸福。
  • 由羅志祥、楊丞琳主演的偶像劇《海派甜心》已下檔一週了,但卻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這部偶像劇雖然仍舊囿限在「主角由醜變美,才能獲得幸福」的思維模式,我卻從這部偶像劇中,看到與以往劇情迥然相異的新思維,那就是擁戴「平凡的幸福」。
  • 德國作家沙米索的中篇小說《出賣影子的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彼得‧史勒密爾的人,看見魔鬼的手中有一個取之不盡的金袋子,便希望得到它。魔鬼的交換條件是需要他的影子。於是,彼得出賣了自己的影子並獲得了財富,從而變成了「彼得伯爵」。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為沒有了影子,他到手的愛情,變成了全城最大的醜事;他所愛之人一下子從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變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周圍的人都害怕、躲避著他。彼得陷入了痛苦之中,白天黑夜都不敢出門。直到一年後,彼得選擇不和魔鬼做任何交易,並扔掉了金袋子重新做人,才找回了自己的影子,從而獲得了陽光與自由。
  •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海伯特)和(米拉)夫婦是目前世界上婚齡最長的健在夫婦,他們1924年5月13號結婚以來,已共同生活了85年。如今已超過百歲的兩人緊跟著時代腳步成了世界最老的網民,擁有部落格。2月14號情人節那天,他們將和網友線上聊天,傳授幸福婚姻的秘訣。
  • 一群畢業超過了半個世紀的高雄中學校友,在他們奔波打拼退休之後,由總召陳辰武夥同當年班長劉樹台,以及數位熱心聯繫班友的同學,2016年終於把失聯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同學們聚集,召開了畢業後的首次同學會,人數雖不到當年班上的一半,在遲暮之年可以彼此分享過往的奮鬥人生,把手言歡,也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 我想對二十年前的我說,謝謝你當初沒有放棄,堅持下來,我才能提筆書寫今天的歲月靜好。當初你的性格決定了命運,現在我明白,認知同樣決定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