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殷:尊嚴與財富的抉擇

─海地建國五百年歷史的啟示

史殷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6日訊】海地發生200年來罕見的大地震,不僅撼動海地,也撼動著世界。海地這個國家正是人類數百年來歷史演變的縮影。今天我們看到海地來自天災摧殘的苦難,激發起世界各地的人道援助。

雖然透過電視與網路傳來的大多是首都太子港在災後充滿著人性面臨失去所有的無望畫面,更有因為搶奪物資而爆發的搶劫、社會失序與孩童被綁架販賣的報導,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她曾經是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蕞爾小島曾有300年時間承擔了人類文明發展在重要轉折時的巨大陣痛。

海地,這個位在加勒比海地區,與多明尼加同屬一個大島,海地面積約是台灣的兩倍大,此島正是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的第一次航行中,歐洲人「第一次接觸」美洲的島嶼。接著,她就被哥倫布命名為「新西班牙」(Hispaniola),獻給了出資探險的金主西班牙,並建立了殖民地。

沒想到這個島後來還真的成為一隻「金雞母」,西班牙人役使海地的原住民以取得金子。金子與疾病,在以海地為背景下,上演著「哥倫布大交換」,當地原住民後來爆發了天花,人數銳減,從此退為弱勢人口。金子還不是海地歷史上最著名的產物。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啟消費與歷史研究的巨著──敏茲(Mintz)的《甜味與權力──糖在當代史上的地位》,就點出了糖與人類文明之間隱誨許久、卻又極其緊密的關係。

敏茲的研究讓學者更去發掘這個主題,彭慕蘭與托皮克(Pomeranz & Topik)在其獲獎論著《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就專節介紹了海地的歷史。海地是全球第四波甘蔗,由原生地隨著暴力一路擴張到美洲的遷移地之一。

17世紀下半葉起,後來的法國殖民者在海地發展了製糖業,島上來了3萬多白人與48萬奴隸,後者正是甘蔗種植園與製糖業興盛的勞力來源。「奴隸」一直是人類歷史上令人不能忽視的一頁黑史,將近400年來,非洲就有約1千萬人被迫到美洲去當奴工,其中,被運送到海地的人數比運到美國的人數還多一倍。這些過程背後的遠離家園、親人的血淚就為了生產出甜滋滋的糖供應以歐洲為主的市場,滿足16世紀以來財富遽增後人們的口腹之慾。

18世紀近尾聲的10年間,海地在法國大革命的激發下,爆發了近代最早的奴隸為爭取人權、自由與獨立的戰爭,也在19世紀初成立了世界上唯一在以奴隸為主幹的行動中成立的國家。海地的名稱也正式回歸當時原住民對這塊土地的稱法。這個新生的國家就此擺脫了甘蔗種植園與奴隸監獄的命運,也從全球產糖經濟的要角中退出。

歷史過程中不能承受之重,使得獨立後的海地明明可以走致富的老路,也不再重蹈祖先深刻經歷過的「苦難」,再度去生產出全世界消費者趨之若鶩,又都開始付得起的「甜蜜」。

海地人再也沒有找到另一個可以致富的產物,即使如此,他們也沒有改變建國當下的發展方向,從此淪落為貧窮國家。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思考,在當時糖與暴力的歷史主軸下,海地重獲自由之身的建國者面臨著生命、尊嚴與金權、財富的抉擇,但是他們選擇了堅持人性的尊嚴,不受財富「糖衣」的誘惑。

回到當下,7級強震的發生重創了海地,也讓不再受到國際政治、經濟情勢關注的海地,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全球愛心湧入海地這個曾經犧牲土地與苦力,提供人們幸福滋味的國度。或許,海地的子民們因為地震暫時遺忘了黑奴祖先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堅持生命與尊嚴的普世價值甚於財富的追求與物質的所有。

當生還的奇蹟還在黃金72小時後不斷地發生時,就表示神還在眷顧著這個苦難貧窮的「歷史之島」,生存下來的海地首都居民們定能撐過災後的空乏,踏上重建之路,而現在也正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回報他們的時候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海地地震死亡人數已逾20萬
支援海地歸來 美國醫生描述心碎之旅
聯合國人權專家籲多邊債主勾銷海地債務
海地總理:地震罹難人數已破21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