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華爾街的謊言(5)

約翰.塔伯特(JOHN R. TALBOTT)

人氣 3
標籤:

╣謊言65╠

企業推動全球化,為他們的產品打開新的市場。

一般認為,企業推動全球化的動機是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開拓新的市場。的確,推動全球化的主力是企業,因為我不記得美國國內曾召開過任何公聽會或者市政會議,聽取有關公眾對打開全球經濟大門的意見。

大多數決議都是關起門來做的,當然,絕對有企業關說者對相關議案推波助瀾。

我不相信企業僅僅是對打開新市場感興趣。我認為,他們把全球化看成是一個對抗政府法規嚴格限制的途徑。

想要避免政府規管,還有什麼辦法比把自己變得比政府更大還要好?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有效規管國際貿易行為,因為它本身的法律一旦超出國界就不適用了。

企業意識到,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全球化商業國際警察。他們自己創建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無非就是一個代表他們自身利益的機構。

聯合國當然也無意涉入對國際商業事務的管理。當你想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其實很難創建一個能夠對國際商業行為加以規範管理的政府機構。

好政府背後的基本概念是:它是民主的,它代表全體民眾的利益。以我而言,身為一個民眾,可並不想看到一個想要代表整個地球上所有六十億人民利益的國際機構。

我向來覺得,民主在小城市和較小的國家得以運行得相當好,但是對於像美國這種規模的國家,就會看到它的局限性,更別說是像印度那麼大的國家了。

因此,即使我們「能夠」有一個全球政府,我也會強烈地反對。我就是不認為民主的運作有辦法橫跨如此遼闊的地域和文化。

民眾必須積極密切地參與自己政府的事務,而且他們也必須相信政府的作為對於自己的生活具有直接影響。如果意圖成立全球政府,肯定在這兩件事上都行不通。

不過,藉著全球化,企業便得以超越單一國家政府的管轄了。而且它也成為逃避管制非常有效的管道。當美國的汽車公司沿著墨西哥邊境特區建立裝配廠時,美國的環境保護法就派不上用場了。

保護美國人民免受危險產品傷害的消費者保護法,在面對從中國進口的含鉛玩具以及從東南亞進口的有毒藥品威脅時,也變得全無意義。

五十年的工會協商組織和勞工權益保護法,在遇到企業威脅著要把低階勞力工作移轉到海外,或關閉整個工廠把事業全部移到境外的時候,也變得毫無招架之力。

你可以確定的是,當美國公司在中國開工廠時,如果發生工安問題,他們完全不必擔心會有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的人員過來或強行進入。

那個代表企業利益而運作的WTO,始終堅持任何貿易協定都應納入企業在一個國家經商所應有的保護條款。產權保護,特別是智慧財產權,在所有貿易協定中向來受到高度保護,因為它是企業做生意的根基。

合約紛爭、合約執行,以及處理兩造事宜的可信賴法院系統,一向是協議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勞工權益問題、環境保護問題、職場安全問題以及消費者權益問題等等,從來不曾加以討論。

令人十分難以置信的是,我們打開了整個世界去從事全球貿易,卻對其衍生出的枝節全無了解,而且毫不在意對於消費者和勞工而言,其意義何在。

在這個地球上,消費者和勞工占人類總數的99%。我們寫下的貿易條款與交易,惠及可想見的實體—所謂企業,最終卻傷害了許多的人類成員,對這一事實,歷史終將做出交代。@(待續)

摘編自 《華爾街的86個謊言:避免投資再次失利,經濟繼續崩壞,你必須認清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電:中國經濟--投資泡沫上的海市蜃樓?
華爾街金融高管年度獎金200億
華爾街日報:歐洲債務危機傳染風險 仍未完全解除
高盛:奧巴馬打向華爾街的第一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