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過多「標籤」 阻礙台灣新住民成長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灣台北報導)台灣大學社工系陳毓文教授民國95至97年的調查,台灣新住民10~15歲的青少年在學業及心理、行為適應表現不差,但在同儕關係較有差異。調查表示,新住民子女對弱勢族裔家長的文化認同度越高,感受社會歧視越少,生活適應各方面表現會越好。

陳毓文透過國科會委託,12日發表調查成果,她表示,新住民子女在同儕關係處理不好,並非個性使然,是否有社會歧視?在新住民家庭中,學生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可以看到,當新住民子女對弱勢族裔家長的文化認同度越高、感受到的社會歧視會越少,自尊會越高,表現也就越好。

此結果也給了方向,要協助新移民家子女的生活適應,特別是行為與學業表現,協助他們建立對弱勢族裔父母背景的文化認同觀,先接納自己弱勢族裔父母背景的文化背景,進而認同該文化。

陳毓文強調,這樣的認同絕非在該文化中特定的節慶,參加活動或穿上該國傳統服飾膚淺的表現形式。

她建議,在國家教育及福利政策上,避免讓這些子女覺得因家長的身分而得到「特別照顧」,否則再好的政策反而助長社會歧視。感受不到政策的善意,只會不斷提醒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殊性。

此外,應對國內大眾提供多元化課程,從小接受多文化教育,學習及尊重。

調查以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經濟較落後等國,民國95年接受調查學生共計1,930人,97年為1,346人。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