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莫拉克教訓 變革防救災體制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7日電)1年前的莫拉克颱風不只重創南台灣,也凸顯台灣防救災體系及應變機制不足。1年來,防救災體系從法律修改、組織變革與防救災能量提升,力圖悲劇不再發生。

災難發生時,「佳暮四勇士」在聯外道路斷絕情況下,赤手空拳返回部落救人的故事,感動當時台灣人民破碎的心靈,卻也反映出國軍部隊雖在災後主動投入救援,但在天候狀況持續不佳時,難以有效發揮營救戰力的窘境。

新修正的災害防救法規定,防救災列為國軍部隊中心任務,在法律上要求國軍更主動積極投入,實務上則在交通動線上可能有安全疑慮的區域「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過去 1年來,多次可能的天然災害來臨時,各部隊已有「不待命令,直接救援」的準則,主動性較 1年前積極。

過去部分縣市政府首長曾質疑災難來臨時「叫不動」國軍,新修正的法律則規定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及中央災防主管,得申請國軍支援災害處理,橫向聯繫上有法律位階的保障與規範,更能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此外,組織變革上,總統馬英九災後宣示要成立災害防救署,法案也依這項原則修改,除內政部消防署轉型為內政部災害防救署,強化執行防救災任務,並規定由行政院副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內政部長擔任執行長的災防委員會設國家搜救指揮中心,統籌、調度國內各搜救單位資源,執行災害事故搜救及緊急救護等任務。

從法案修改不難看出,防救災任務已是災防署的最重要工作,而資源的統籌調度,避免災害來臨時的指揮系統紊亂,都拉高到中央政府層級運作,不但較具權威性,也更具機動性。

此外,中央氣象局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聯手強化土石流警戒發布機制,供各級防救災單位參考。行政院日前督促各縣市因應風災、水災及土石流等大規模複合型災害威脅,舉辦防救災演練,包括緊急撤離、防救災演練等,目的就在平時藉演練操兵,災難來臨時能有條不紊,臨陣不亂。

不過,再多有形體制建立或法令修改,民眾的警覺心仍不可或缺,而 1年前的慘痛教訓,讓民眾更警覺天災的不可預測和及早防災的重要性。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主任石增剛說,面對災害從防災已轉為減災、避災,其中撤離民眾是重要手段,撤離時機判斷權責,現已下放到鄉鎮公所。

天然災害來臨時,能否及早撤離是降低損害的關鍵之一,民眾已較 1年前更具警覺心,這也是在防救災時最重要的觀念轉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