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張照堂獲台文化獎 倡攝影博物館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2日電)「攝影是一種遺憾」,行政院文化獎得獎者張照堂今天說,常沒帶相機或不忍心拍下悲傷或殘酷畫面,因而錯過非常有畫面的照片;此外,他也呼籲成立攝影博物館,保存歷史照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行「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公布記者會,得獎者為攝影家張照堂。他表示,這是繼第7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郎靜山之後,相隔23年後,第2個又以攝影家身分獲獎的得主,「有點感慨,也有點感動。」

張照堂從1959年開始接觸攝影,第1台相機是拿爸爸送給哥哥考上大學的120雙眼相機,他說,「拍照可以打發時間」,但也讓他一拍就將近半世紀。

張照堂的作品走過50年代戒嚴時期、60年代現代主義前衛思潮、70年代鄉土論戰、80年代戒嚴及社會運動,攝影作品與文學、哲學、劇場、視覺及美學成熟連結,靜照與紀實影片兼具實驗性、紀錄性與內省性,作品風格獨樹一格。

雖然拍照拍了半世紀,但張照堂表示,從不覺得自己是攝影師,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拍紀錄片,他也勸告現在對攝影有興趣的年輕人,以台灣的環境,要把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工作很難,若能當成是興趣,拍照時也比較不會有倦怠感。

早年還沒有數位相機,張照堂無法隨身攜帶底片相機,因而錯過許多非常有畫面的照片。他表示,1980年代有一次從南部搭夜班火車回台北,看到一名像是無家可歸的女子縮起來睡覺,可惜當下沒有相機可捕捉畫面,「若能拍下,應該可以表達不同族群的樣貌。」

不過,也有讓張照堂不忍心按下快門的時候,像是生離死別、悲傷、殘酷的畫面,「不能因為自己是攝影家,就隨心所欲的拍」,張照堂認為攝影家還是有所限制,不如文學家可透過文字表達場景,但也因為如此,「攝影家比其他藝術家還要理性」,因為攝影家看到太多外界的事情,反而會保持距離,用鏡頭去觀察。

總是說拍照是在尋找一種氛圍的張照堂,經常等待一個比例協調的景物,可以耗上半天的時間,他認為一張照片要能呈現現在、過去、未來這3種感覺,「要活在當下才能拍出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但又要能讓人從照片中看到歷史的過去、並且能想像未來。」

紀錄片導演傅季中表示,原想要拍攝一部長篇的張照堂紀錄片,卻被婉拒。張照堂說,「拍照的人喜歡躲在背後,照片自己會說話,攝影家少說話」,把最後詮釋照片的發言權留給讀者。

榮獲行政院文化獎殊榮,張照堂仍為台灣攝影界擔憂。他認為,現階段沒有攝影博物館保存歷年來的歷史照片,若能把報社或攝影家的作品全都彙集、整合到同一個博物館,不僅能方便尋找歷史照片,對於當今的攝影師,也能讓他們有個展現的舞台,他希望未來的文化部能有成立攝影博物館的願景。

行政院文化獎19日將在台北花園大酒店舉行頒獎典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