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所高校負債超2600億 業內解密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7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報導)日前,大陸高校負債超過2600億,接近破產邊緣的新聞引發大陸民眾關注。廣東一所環境學院的黃女士對大紀元記者感歎:「學校成為行政加商業的一個混合體,負債有政府買單,創收卻中飽私囊。」

審計署科研所副所長劉力雲日前透露,根據審計結果,到2010年底,中國大陸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屬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債務,大概的金額是2634.98億元。

高校負債原因探秘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分析高校負債纍纍的原因時指出:一個方面是盲目擴張,就是增地蓋樓,有大量的花費;其次是學校或者國家的撥款過少,按理講大學的發展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政府都有補貼和投入的責任;第三是學校其他的資金渠道比較少,除了政府撥款和學費輸入之外,社會募捐和社會合作所獲得的辦學經費極其有限,就導致學校的整體財務狀況比較差。

有業內人士指出,高校負債不能從現象和表面的原因去尋求答案,回顧近10年高校的發展模式,不難發現一些問題的端倪。

中山大學畢業的洪先生對大紀元記者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共官方為了搞「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的『211工程』」,各地為了爭排名,為了能享受官方的重點扶持,不是搞合併就是大興土木,購買昂貴設備,為了上規模、上檔次,一擁而上,爭先恐後,大舉借債。

洪先生分析道,廣東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都是廣東很有名的大學,校方為了迎合官方的思路而進行了合併。規模上去了,全國排名也就上去了,但實際上1+1小於2,一所很有特色的醫科大學消失了,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潮流。規模上去了,官方認為教學質量也就上去了,這是當時的一個普遍認識。

廣東一所環境學院教務科的黃女士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學院為了上一個台階,比如普通高校升級成重點高校,老師的職稱、收費標準都上去了,同時相應的向上面申請教學經費的檔次也會上一個台階。為了能吃上政策飯,在硬件方面,為了裝點門面,它有很多標準需要提高:如圖書館藏書量有多少,實驗室配置達到甚麼級別,總資產達到一個甚麼水平,那麼也就要大興土木,購買相應的設備,因此就會大舉貸款。「欠債再多,學院領導不怕被問責,反正固定資產在那裏,大不了幹完這屆調走。」黃女士深知領導的心態。

黃女士透露,國家在實行分稅制後,把以前學院自己支配的學費收入全部上繳國庫,然後學院再去申請辦學經費,而學院為了申請更多的教學經費,就會去造假、裝窮。「那麼多要的經費會用到甚麼地方呢?領導出國考察啊、每個月的以調研活動名義出去吃喝玩樂啊。」

教育產業化侵蝕教育根本 教育質量堪憂

黃女士表示,特別是前幾年陳至立任教育部長時提出教育產業化,整個體制把教師變異成賺錢的工具。學院為了擴招生源,學校的專業也要擴展,雖然這些專業並不是學院的專長,學生也不會學到甚麼東西,但一切都是為了創收。

教委的經費也不是白給的,它會要求高校的課程設置符合它的標準,如黨史、馬克思主義哲學、每週政治課程要佔到4至6課時,因為這些都是假大空的東西,在社會上是毫無用處的,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一個挫傷。

同時環境監測專業的老師們會利用學院的資質和試驗設備找外快,黃女士透露:「為社會上的一些項目做環境評價是很賺錢的差事,本來這個創收是可以為學院還債的。」但他們不這樣認為,「學院是國家的,賺錢是自己的」。公立學院都有一個藉口:「我們是事業單位,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欠的錢自會有政府買單」,「 學校老師的心思在怎樣找錢上,教學能用心嗎?」

洪先生也感歎道:「教育本來是教書育人的,現在變成了通過教育來養老師,學校也不是一個公益性的機構了,變樣了。學校招不到學生,那麼降低要求也無論如何要把學生招滿,這樣老師才有工資可發。這樣的高校會有吸引力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聲認為,目前高校的發展重心應由擴大規模轉向提升教育質量。

相關新聞
中國高校無序擴張 巨額債務政府買單
中國72所高校負債高達360億元
中國高校負債逾兩千億人民幣
中國內地大學負債逾二千億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