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紀元焦點】萬物有靈 心物合一創奇品

传承中華传统技與美 台湾向15国宝巨匠致敬 匠師們人格涵养有过人之处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1月11日訊】導言:中國傳統匠工大師工作前必要功課是打坐,直到心無罣礙,心境清明,心平氣和專心一意後才工作,在工作中感恩謙虛,日本學者江本勝曾經報告過人類意念對水結晶影響的研究,東方文明相信萬物有靈。眾所周知,日本憑藉優質的產品享譽全球,也許與傳統東方文化有莫大的關係。中國人講心物合一,才能相融相洽,治世和製物,是同一個道理。

【大紀元記者鍾元/沈玉清綜合報導】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管理總處從2007年開始至今指定了46位「人間國寶」。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技藝的技與美,台灣文建會於近期舉辦了《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新書記者會,並向匠師們致上最高敬意:因為他們的努力,傳統技藝才得以保存,藉此呼籲保存無形文化資產。

文資處主任:共同保存無形文化資產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一書,記錄涵蓋制燈、剪黏泥塑、大木作、糊紙、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澎湖傳統彩繪、布袋戲首先偶頭製作、制鼓、交趾陶保存修復、銅鑼製作等14位傳統匠師及1個團體石滬修造技術的精彩故事。

台灣文建會表示,這些匠師們認真堅持的態度,已將臺灣「頂真」的工藝精神表現無遺,並為臺灣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推廣,盡了最大的一份心意。

台灣行政院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指出,大師們將畢生的精力、心血,奉獻於傳統技藝,力求精進、突破,他們才有這麼高的成就。他呼籲,保存無形的中華文化資產,需要大眾共同來推行。

為了讓國人親眼目睹傳統藝師的精湛手藝,主辦單位除邀請榮獲「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指定保存者陳錫煌,現場示範布袋戲道具製作外,還邀請糊紙技術劉興星,布袋戲偶頭製作技術师徐柄垣、銅鑼製作技術师林烈旗、製鼓技術师王錫坤四位著名工藝師即席獻藝。

陳錫煌:傳統布袋戲要傳承下來

本報記者專程採訪了81歲的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老先生。陳老先生「一針一線傳承掌中藝術」,他專精布袋戲偶的衣飾、盔帽、刀槍劍戟等各種舞台道具製作,而且表演的布袋戲偶動作,無論生、旦、丑、花任何角色,都表演得栩栩如生。陳錫煌出身布袋戲世家,他的父親是家喻戶曉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

陳錫煌日前告訴記者,在台灣布袋戲全盛時期,當時台灣農業時代沒有電視可看,大家都愛看布袋戲,以前常常有上千人圍著,至少也有四百人看。但他最擔心現在看戲的人少了,因為「我們演的都是忠孝節義的戲,演這些戲好看,也都對社會很好,希望通過勸世教育人們做好,若這麼好的技藝,沒有傳承下去,只能從書本知道有這東西,但想學也找不到,那就很可惜!還是要傳承下來。」

技藝傳承 「來當收 去我也不留」

陳錫煌傳承技藝不藏私,他說:「以前的人不願意讓大家知道(全部秘訣),一人藏一步、藏一步,武術也是這樣,技藝都不見了,我們有功夫就要讓人家知道。」氣度寬宏的陳錫煌說:「來當收(拜師學徒)去我也不留,看他想要學甚麼,我們就教他,有的學得快,有的學得慢;學快的當然對他自己好,沒緣要走也沒關係。」

陳錫煌也關心學藝的孩子以後出路怎麼辦?他說,以前看戲的人多,現在看戲的人少,現在觀眾最重要,若沒有觀眾很難演戲,我們也很煩惱,擔心他們有沒有辦法賺錢養家。

林教授:匠師們人格涵養有過人之處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林會承教授強調,匠師們在社會上被肯定、尊重,不只是專業有非常過人之處,而且人格涵養也有大家達不到的地方。

台灣新唐人國際文化學會理事長明居正曾表示:文化傳統的精華,如果透過正歸的教育系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那麼年輕一代就會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美在甚麼地方。

在復興中華正統文化上,其實包括了純善的文化內涵和純美的文化形式。正統藝術是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瑰寶,也是一般人從善與道德中昇華的良方。◇
=========

重塑e世代職人之魂

(大紀元記者任子慧、沈玉清綜合報導)日本人從事手工或者某種傳統專業技能,都稱為「職人」。以往職人大多是代代相傳,重視第幾代傳人的身份,職人也以專業技能自豪,並對自己技能有著精益求精的執著。

這種職人引以為豪的執著,日文用「職人之魂」來形容,這個很難用中文具體詮釋的詞彙,除了包含對專業技能的極致追求,也包含傾入靈魂般的用心製作過程,同時還帶出職人獨特執著的個性,或某種道德義氣的牛勁。或許這個「魂」字,已恰如其份地點出了其中深層的含義。

為鉛球的誕生 注入靈魂


辻谷政久擁有世界一流的鉛球製作手藝。他直言,一個鉛球的誕生,就像注入自己的靈魂一樣,所以他認為鉛球就等於是自己的分身。(新紀元記者/ 任子慧)

即將步入79歲高齡的日本老伯辻谷政久(Tsujidani Msahisa),擁有世界一流的鉛球製作手藝,他製作出來的鉛球,在鉛球選手中評價甚高,連續3屆奧運投擲鉛球金銀銅牌獎得主使用的鉛球都是他親手製作的。

辻谷工業的手工鉛球,直徑為11至13厘米,但重量卻有7.26公斤,不靠電腦車床,每一個鉛球的誕生,都注入辻谷製作的心血。擁有近40年鉛球製作經驗的辻谷,憑著感覺去判斷鉛球的重心,一一加以用心打磨。

每次在開始打磨前,他會手握著鉛球詢問:「你哪邊比較硬?」自然鉛球就會有反應。他解釋說,敲打一下鉛球就會產生聲音傳導,他就是通過鉛球的回答來判斷打磨的方向,找到重心的平衡點。辻谷接著說:「你別看鉛球好像沒有生命,其實都有生命,可以跟它溝通上。」他直言,一個鉛球的誕生,就像注入自己的靈魂一樣,所以他認為鉛球就等於是自己的分身。

也因此,如果自己心情不好,或者狀態不穩定時,鉛球也會有反應,所以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不良品。因此他在心情不好時,會停止工作。

前日本鉛球教練小山裕三對這個講究重力重心的製球過程珍惜萬分,他說:「握著辻谷的鉛球很融洽,感到與鉛球已經融為一體。」

用清明的心鑄一把好劍


陳世聰說,劍有分活劍和死劍,在鑄造過程中,劍會吸收人氣及日月精華,所以鑄劍者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到劍的好壞。(大紀元記者/孫幗英)

畢業於台灣屏東農專的鑄劍大師陳世聰,為了一個夢想以及文化的傳承賭上後半輩子,本是武俠小說迷的他,從小夢寐以求一把寶劍,為了圓夢,進而中年辭掉了工作穩定的公職,轉業走入製作寶刀、寶劍的世界。

陳世聰說,劍有分活劍和死劍,活劍在鑄造的過程中會吸收人氣及日月精華,所以鑄劍者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到劍的好壞。而磨劍又是整個過程中的關鍵,有時需要30個小時不眠不休,一氣呵成,中間稍有停頓,靈感便無法銜接。因此對他而言,磨劍前的必要功課是打坐,直到心無罣礙,心境清明,才能心平氣和專心一意,才能展開磨劍的工作。

自古以來,寶劍是佛教、道教斬妖除魔的法器,但中國鑄劍的技術已經斷了至少三千年,三千年間,還沒有人做出真正的寶劍。由於對古劍的嚮往與興趣,讓陳世聰一頭栽進了鑄造寶劍的世界,當初的心願就是要把一個真正的寶劍做出來。現在有子繼承衣砵,陳世聰欣慰好不容易找回的千年造劍技術,能夠再繼續發光、發亮。

陳世聰說:「中國劍已經失傳了大概有好幾個世紀。這一門中國古代的技藝文化即將失傳,對我們而言是一大損失。我的心願就是能夠把這些傳統的古文化再開發,在世界上重新發揚光大,這是我的一種理想、一個夢想。」

鞋子光亮 人生也光亮


長谷川裕認為皮鞋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培養。(長谷川裕提供)

擦鞋這個職業不論是今日還是以前,幾乎都被人認為是低等的工作之一。但從事擦鞋行業的日本人長谷川裕則應了「行行出狀元」這句古話,堪稱一名「擦鞋狀元」。

長谷川裕對皮革有著獨特的感覺,認為擦的方法適當可以更顯皮革的魅力。他有許多獨特的「皮鞋哲學」,首先是:「皮鞋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培養。」他說,愛惜並找出適合自己鞋子獨特的擦拭方法,可以培養出一雙專屬於自己的獨特鞋子。

他認為,鞋子剛買回來時並非最佳狀態,還只能算是半成品,需要鞋子主人發自內心的愛惜與愛護,這樣,非言語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的魅力才能盡顯。這時,才是鞋子真正達到成品的開始。

抱持珍惜之情,長谷川裕在傳統擦鞋方法上開創出獨特的手法,每個擦拭過程都傾注心思,一擦一拭都精心地手工處理。為了更好地服務顧客,他時常保持對美的鑑賞能力,為掌握更高的擦鞋技術努力不懈。

他覺得擦亮鞋子的過程,恰是在磨練自己,鞋子光亮人生也光亮。◇

=======================

誠意的奇蹟

文 ◎ 臧山

上篇文章講述了三個誠意志堅的職業人生涯。78歲高齡的日本老人辻谷政久手工製作的鉛球,能比數控碼機床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更受田徑選手的歡迎;台灣鑄劍師陳世聰,用心和寶劍進行溝通,立志做出「活劍」而不是「死劍」;青年長谷川裕居然可以靠擦皮鞋成為名手,其中道理令人深思。

比如辻谷政久老人在手工製作鉛球時,往往要和鉛球進行溝通。他曾對《新紀元》記者說:「每個鉛球都是我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幾乎是一個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然而運動員用他製作的鉛球,成績確實可以大大的提高。

《新紀元》駐日本記者任子慧小姐告訴我,很多日本人,尤其是老一代的日本人都是以類似的心態從事工作,在工作中感恩謙虛,而對所生產的產品有著近乎崇拜的態度。雖然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但我總感覺到這種工作態度,和日本產品的質量有莫大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恐怕不能僅僅用工作態度認真,以及生產工藝更為精良,或者是技術更為先進的理由解釋。

日本學者江本勝曾經報告過人類意念對水結晶影響的研究,這種研究雖然受到很多科學界的質疑,但我是相信的。人類不同文化和文明中都流傳著「愛」和「善」的故事,東方文明相信萬物有靈,現代也有為動植物播放古典音樂得以增產的研究。雖然科學界無法證實其中的邏輯關係,但人類的邏輯在大部份時候和大部份場合都仍然非常蒼白,無法和生命本身比較。

眾所周知,日本憑藉優質的產品享譽全球,我更傾向於相信和他們仍然保持了這種傳統東方文化有莫大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處身治世的道理。在某個階段,正心誠意,當是昇華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然階段。中國人也講心物合一,才能相融相洽,治世和製物,應該是同一個道理。

反觀現代中國大陸社會,人們急於求成,甚至刻意惡造,而假貨劣物盛行,難道不也是一個必然結果嗎?!因此辻谷政久老人的鉛球,實在可以說是一個「誠意」帶來的奇蹟。◇

註:此系列文章將刊登在2012年1月12日大紀元時報焦點新聞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