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存善念 世界會改變

林志修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客氣 可傳染他人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好友傳來的一篇文章〈善意像顆球 丟出還會再回來〉,內容敘述一家人一起到一家西餐廳用餐。

那天客人很多,因此廚房出菜慢了些,不過餐點都陸續送了來,大家也開始用餐,只是有人吃到甜點時,男主人點的餐還沒送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我吃一點你的前餐,你吃一點他的主菜,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事。

當服務小姐送飲料來時,很不好意思地詢問大家,是不是還有一份餐未送來?男主人點頭回答。服務小姐很客氣地說了聲對不起便離開。不到30秒,老闆娘帶著大廚到男主人旁邊,連聲說抱歉,並表示廚房剛把主菜放下去而已,還要1、20分鐘,問男主人能不能等一等,或者要退掉。男主人答:「沒關係,我知道你們今天忙,難免會慢一些,我等一下好了,等好的時候幫我打包起來,我帶回家。」語畢,老闆娘跟大廚連聲道謝離開。然後,原來沒點餐的小朋友都有了甜點、水果與飲料。

買單時男主人驚訝地問說是否算錯了,老闆娘在旁邊解釋道:「因為你的諒解與客氣,所以餐點打八折,沒上桌的那一份免費,小孩子的附餐也免費招待。」男主人笑笑說:「妳太客氣了。」老闆娘回了一句話:「因為你的客氣,所以不得不讓我們更客氣。」最後,大家笑著離開,不因少花錢,只因客氣也可以傳染給別人……

善意 猶如迴力球

看完這篇文章後,讓我想起三年前,在一次放學時間,突然下了一場小雨。我在校園一路巡視到了腳踏車棚。當時,我看到大部分同學穿著雨衣或撐著傘,魚貫地離開,最後只剩下約十幾位男、女同學仍聚集在該處,大聲交談,不肯離去。基於校園安全考量,我隨即上前問同學:「放學不回家,還在這裡幹什麼?」因同學笑鬧聲加上雨聲的緣故,所以聽不到我的聲音。於是,我放大嗓門大聲斥喝同學:「放學不回家,還在這裡幹什麼?」就在這時候同學聲音突然停止,大家望著我,我又大聲地重複了一次:「放學不回家,還在這裡幹什麼?」

原本想,同學應該一哄而散才對,沒想到,其中一位同學也用了相當不客氣的口吻大聲道:「我們在這裡等雨停,不行喔!」其他同學也紛紛鼓譟。眼看場面要失控,我連忙說:「等雨停?也不要那麼大聲!」急忙把發難的同學找到一旁,問道:「你對師長講話態度怎麼那麼差?口氣又不好,你對師長都是這樣嗎?」結果那位同學反道:「是你自己先大聲、先口氣不好的!我們只是在等雨小一點再回家,又沒有怎樣!」

是的!確實他們沒有怎樣!沒有鬧事、也沒有違反校規,只不過大聲嘻笑而已,有那麼嚴重嗎?想想自己的口氣確實不好,對學生不是站在關心的角度,而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大聲斥責,當然容易造成衝突,所幸當時處置得宜,否則後果很難想像!

上述情況就好像前面的文章最後提到:「善意與幫助像是一顆球,當你毫不遲疑的將球丟向對你招手的人後,有天,當你也在招手時,也會有顆球飛到你手中,或者,還不只一顆。」有了這一次的經驗,爾後當我面對同學時,我會特別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跟態度。畢竟,我了解到善念的重要,也因此,我會常常提醒自己「時時保持善念,環境就會跟著改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忠孝經》裡詳細敘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後成了神仙的事跡,十分動人。
  • 我從很小的時候起,母親就告訴我們做人必須做一個好人,要心慈心善,做事情首先要想到處處為了別人的方便,要多為別人著想,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接下來母親就一遍一遍的給我們講天惠村裡的一位善心人得善報的真實故事。
  • 當和別人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你會用什麼方式去解決呢?你會用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討回公道呢?還是用以德報怨的方式,讓敵人變成朋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心靈故事。
  • 清大鄭姓學生霸佔博愛座,遭七十三歲美國華僑胡姓老翁的提醒,鄭反嗆老翁「Shut up(閉嘴)!」還比中指。老翁氣得大罵沒教養,鄭一怒之下揮拳打老翁,雙方鬧上派出所。這是甚麼社會?老人要學生讓座還被打,真是教育失敗。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大紀元記者李芳如台灣雲林報導)由新三才文化協會及大紀元時報主辦,安慶國小協辦邀,請到台大醫學院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碩士及資優教育碩士陳彥玲講師主講,針對品德教育12日於安慶國3樓視聽教室舉辦「分數和品德那個重要?」演講,現場觀眾熱絡,許多關心孩子的家長帶著自家小朋友聽的津津有味,坐姿端正專心聆聽這場難得的演講。
  • 一個患有自閉症並會攻擊他人的孩子,令全校老師頭痛、同學閃躲。是什麼讓他回歸了正常呢?
  • 人如果想成功,就不可以貪圖安逸享受,一定要努力不懈、刻苦耐勞,才能有所成就 。陶侃,是東晉的名臣,他曾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等高官,當官四十多年,一生忠順勤謹,雄毅善斷,識察纖密,惜福愛物,清廉愛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