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德語(二):動詞放最後的從句

吳茵
font print 人氣: 93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10月14日訊】不會德語的人,永遠不會理解這種「德國式」的無奈……

「Ich habe gelesen, dass ein Intensivtäter den Mordversuch an einem Polizeioberkommissar gestanden」(我讀到,那個重刑犯承認企圖謀殺一名警官。德文原文中少了時態動詞」),紅對一名德國朋友說,他們討論的是不久前發生的一起惡性事件。紅在讀博士學位,經常看德國報紙,能用一口流利的德語和朋友們談政治、經濟,但就是總會忘記放在從句最後面的動詞。

這並不是個別事件,吳先生有一位德文是母語的太太,結婚幾十年了,在德國也住了幾十年了,經常聽吳先生說這樣的半截話:「Wir wussten nicht, dass er letztes Jahr in den USA gewesen。」(我們不知道,他去年去過美國。德文原文中缺少時態動詞)語言天分吳先生一點都不缺,母語中文自不必說,他還說一口非常完美的英文和另外一種歐洲語言。但是就是德語語法怎麼也搞不通。

這裡需要給不會德語的人解釋一下,本來在一句話中,動詞的位置應該放在比較前面的地方,也就是主語後面,但是德語裡的從句反其道而行之,動詞被生生挪到了一句話的最後。當一句從句很長的時候,等到說到句子結尾時,早已經忘了前面的主語是你、我還是他,也就無從知道如何變格。

比如我學語言那會兒,在大街上碰到同學,兩個人聊起另外一個學生,我說:「Ich habe von Maria gehört, dass sie am Freitag nächster Woche um 16 Uhr mit ihren Freunden zu einem großen Abschlussfest in der großen Sporthalle am Fluss.」(我聽Maria說,她星期五16點的時候和她的朋友們一起……河邊的那個大型體育大廳)當我費了好半天勁把這麼多話都說出來之後,我經常會看到對方仍然在盯著我,似乎在期待甚麼。「糟糕,我又沒有把句子說完。」我心裏想,然後思維就開始飛快地在腦袋裡逆流而上,苦尋句子的開頭:「……dass sie……」第三人稱,現代時,動詞原形是gehen(去),啊!找到了,就是geht。這句話如果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成中文,就成了:「我聽Maria說,她星期五16點的時候和她的朋友們一起河邊的那個大型體育大廳去。」生生把動詞「去」放在了最後!

幸運的是,即使我忘記了動詞,大部份時候人們還是能猜出來我是甚麼意思。當我在思維的長河裡奮力游向源頭,尋找句子的起點時,大部份德國人都很有耐心地等著,雖然他們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我是在幹甚麼,也不能理解為甚麼從句會這麼難。那當然了,他們這裡連幾歲的小朋友張口都是拽幾句語法超正確的從句,德國人自然不能理解,我都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還得想這麼半天呢?而我呢,在一次次思維回游的訓練中,已經練得進退自如,不用再想,詞自己就到了嘴邊。

記得學德語時讀到的一個笑話,說有一個中國導遊,會德語,隨團在德國旅遊做翻譯,一路上都是德國導遊講解,他翻譯成中文,遊客們都很滿意。有一天,當德方導遊在一個景點講解的時候,說了很長時間了,這個翻譯還不說話。有個遊客就問:快告訴我們,他在講甚麼?翻譯說:別打擾我,我在等著聽他說的最後的那個動詞是甚麼。

不過我發現,很多德國人也不是次次都遵守從句規則,比如:Ich weiß, du bist sehr traurig(我知道,你很悲傷),這裡就沒有用dass,而是直接說「你很悲傷」了。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自己也覺得比較麻煩?

掰著手指算一算,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幾種語言把從句裡的動詞挪到最後的?這完全打破了人的正常思維順序。很多人都說德語難,我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奇奇怪怪的規定。

這些規定有時候也把德國人自己絆住了。我的鄰居年輕的時候做同聲翻譯,從德文翻譯到西班牙文,她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次,一位做報告的德國人在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用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從句,動詞是最後才出來的,這個德國人又花了幾秒鐘思考來找到合適的動詞,之後擲地有聲地說了出來,他期待著翻譯也來一個同樣精彩的結尾,但是我的這位鄰居在他說出這個動詞之前就已經結束了翻譯,看到那個做報告的人在期待地看著她,她只能說:「我已經翻譯完了。」

原來,問題就在從句的詞序上,西班牙語和其它語言一樣,動詞是跟在主語後面的,就是說,說一句話要很快就把動詞說出來,之後才是其它部份,在同聲翻譯的時候,是不能一語不發地等上幾十秒鐘,等到這位德國人最後把動詞說出來,再翻譯。所以我的鄰居根據整個報告的意思,事先猜到了做報告的人會說哪個詞,於是先把這個詞翻譯出來,再翻譯其它部份,所以當這個德國人來了一個有力的結尾時,對於說西班牙語的聽眾來說,已經一點感覺都沒有了。

當然,我的鄰居很幸運,她猜對了。不過,如果那個人出乎意料地在動詞前面加了一個nicht(不)的話,那對同聲翻譯來說,可真是個大災難了。

(責任編輯:文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1月15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一名70歲的德國老翁,申請入籍瑞士,瑞士移民當局竟然還要他去學校學德語。
  • 兒子來德國團聚時不到兩歲,只會蹦出幾個中文單詞:「牛奶」、「果汁」等。一年後兒子入了幼兒園,他的中文單詞和短句不見了,而我居然能從兒子那裏學到德語,感到真是高興,因為丈夫和德國人講德語,我一點都聽不懂,心裏正著急呢!
  • 在全美國,德語是除西班牙語之外最多人說的外語,不過現在即使在德州這樣一個曾經廣為人知的保留豐富德國傳統的州,德語也逐漸失寵,而現在中文國語正在成為新寵兒。
  • 我站在一邊開始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對我們態度差異那麼多。我和朋友同樣的黃皮膚、黑頭髮,唯一的區別就是語言,朋友講德語,售票員的母語。
  • 「Deutschland vor! Schiess ein Tor!」(德國,前進!射門!)快要六歲的兒子身穿寫有Deutschland字樣的T恤,拉長了童聲,在電視前有規律地喊著,同時把雙臂伸向空中,電視裡是德國和英國隊的現場直播。當德國隊幾次進球的時候,不只能聽到窗外傳來的鞭炮聲,兒子的歡呼聲也隨之而起,當然還有我老公的叫喊聲「進啦!」助陣。
  • 《一千零一夜》裡阿里巴巴用一句「芝麻,芝麻,開門吧」的咒語,打開了緊閉的石門,進入了裝滿寶藏的山洞,而能幫助外國人融入德國社會的口令秘訣又是甚麼呢?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 (大紀元記者李雲閣德國報導)家庭有移民背景的孩子上學時德語跟不上是個常見現象。德國黑森州文化部為此投下800萬歐元血本,十年下來成效非常顯著。
  • (大紀元記者周菲德國報導)移民融合問題一直是德國各黨派之間爭論的老問題。近日,自民黨以及聯盟黨(基社盟和基民盟)都表示,要加強外國人法,強化德語學習的重要性。內政部收到議案,修改外國人法:沒有通過語言測試的外國人只能得到最多一年的暫時居留許可。
  • (大紀元記者魏春雨德國報導)德語中有許多不文明的語言,雖然很多人常常把這些具有侮辱性的語言掛在嘴邊,可是您知道嗎?罵人、侮辱他人也有可能被懲罰。近日,多特蒙德一個24歲的小伙子因酒後罵人被當地法院判罰1200歐元。
  • (大紀元記者岳劍明德國報導)王先生在中國大學畢業,20多年前來德國讀書。他開過餐館、做過導遊,現在想在貿易方面發展。雖然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在德國公司工作的不計其數,但像王先生這樣的中國人也不少。王先生自己說,最早開餐館,一是覺得錢好掙;二是自己開業不受人管制,感覺很自由。在他的朋友圈子裡也有人來德國後,因為德語不行,轉了一圈最後還是選擇了自立門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