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從北京大雨看古人的智慧

顏丹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7月24日訊】這兩天街頭巷尾議論的最多的就是7月21日那場持續了一天一夜的大暴雨。暴雨之後,北京城儼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一些人仍然驚魂未定,回想著暴雨中被淹沒的城市和車輛,人們惶恐不安。面對這樣一個乾涸已久的城市,面對當下如此悶熱的夏季,一場及時雨本來是輸送涼爽與潤澤心田的天使。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場大雨竟造成了遠不止37人的喪生以及無法彌補的損失。

看著眼前一片狼藉的北京城,不禁讓人感慨。北京,中國歷代的文明古都,是一座有著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曾飽經風霜的古城。且不說它所擁有的頑強生命力絕不是一次暴雨的襲擊能夠衝垮的,就憑著幾千年可以始終如一的屹立在華北平原的戰略要地上,就可以得知,北京不僅因為秉承天意、承蒙天恩而福澤深厚,佔盡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這個古城所孕育出的天子和萬民更是充滿了智慧和包容的精神。

中國大陸的眾多媒體紛紛表示,這場大雨是61年難遇,還有的說是40年難遇。無論是哪一個數字,都把重心引向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意思是,中共政府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大雨,所以還未來得及籌謀出應對之策。對於中共這種一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的慣用伎倆,很多人都習以為常了。但讓人費解的是,難道61年前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大雨嗎?如果說北京幾十年前未曾下過傾盆大雨,實在很難讓人信服。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幾千年的古城從未有過像今時今日這般「大雨屠城」的歷史。

這些並非是孤陋寡聞者的牽強附會,瞭解北京歷史的人應該非常清楚。歷代的帝王之所以在偌大的中國版圖上選中了北京這塊風水寶地,自然是有其深意的。北京三面環山,南面的永定河又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歷朝歷代,北京都是從南往北的必經之路。據說,這塊陸地位於最為穩定的板塊上,是永遠不會發生地質災害的。古代帝王的智慧可見一斑。

儘管沒有地質災害,然而雨雪天氣在所難免。為了繼承祖先留下的古老文明,為了讓這座輝煌而珍貴的城池代代相傳,不受自然天氣的影響,後來的帝王都會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採取很多方法和措施避免雨雪對城市和百姓帶來困擾和損失。

北京的團城,位於現在北海公園的一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座高出地面4.6米,面積僅有4500多平方米的圓形宮殿,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

這座宮殿的城牆有270多米長,然而城牆上卻沒有一個洩水口,地面上也沒有排水明溝。無論下多大的雨,這個城池裡只是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得一乾二淨。城外雨水遍地與城內略顯潮濕的地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能很多人疑惑不解,這些雨水究竟去了哪裏呢?

答案其實不難找到。走進團城,人們會發現這兒種滿了鬱鬱蔥蔥的百年古樹,樹齡大於三百年的古樹就有17棵,還有兩棵古樹甚至已經800多歲了。經過幾百年的歲月磨礪,這些樹不但沒有衰敗,而且仍然枝繁葉茂。原因何在呢?原來,這個團城裡有一個設計精妙的排灌系統。整個排灌系統佈局簡單,只需要從地面挖下深井。每個深井在地下形成一個英文字母「C」的形狀,既解決了雨水的排放問題,又合理的利用雨水灌溉和滋養了城裡的大樹,可謂是「巧奪天工」。「承恩雨露」在那時便成了幸福無比的福澤。

小小的團城就顯示出如此博大深遠的智慧和創造力。其實,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也都在彰顯古人 「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最難能可貴的是,聰明智慧的頭腦下還有著一顆慈悲善念的護城之心。

如果沒有古人的愛城之心,也許再深遠的考慮也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並不能為這個城市改變甚麼;如果沒有古人的惜城之意,也許再高超的智慧也不過是畫龍點睛,自作聰明,並不能解決任何燃眉之急和「潰於蟻穴」的隱患。古人也正是用這樣的仁德之心來勤政愛民,管理天下,捍衛千年的都城,承傳先人留下的天道。

如今的政府也可以用「深謀遠慮」來形容,為了擴大北京的區域範圍,他們拆掉古城的城牆、城門以及不可計數的古老建築;還可以用「勤於政事」來修飾,因為修建了無數的立交橋和環線快速路,這樣的政績不可比擬,只不過始終避免不了今天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這樣的謀略和勤勉並沒有為百姓帶來任何福祉,也沒有讓我們生活的城市免受災害,更沒有繼承和領悟智慧仁德的古人留給我們的「貴在重德」的古訓。如此這般,我們不禁要問:那麼今天,中共政府的「謀」和「勤」又意欲何為呢?

相關新聞
聯合國專家被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象惊呆了
撫仙湖水下考古中的高科技應用
廣州排水渠連環大爆炸
北京大雨 雷電狂風不斷 路面積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