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宜蘭歷史 莊文生講活在地故事

謝月琴宜蘭
font print 人氣: 20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宜蘭,知道更多在地故事,想做深度旅遊,想讓產品更有質感,包括宜蘭地名的由來、風俗民情、宜蘭小吃、鄉土文化等,找他就對了,一個宜蘭的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老師。

他出生於宜蘭市,從小在宜蘭舊城北門附近長大,護城河是他們最常玩樂的地方。那時河水清澈,河旁還有垂柳,十分漂亮,每隔30公尺會有個木板橋。這裡是他第一次游泳的地方,他們總是呼朋引伴的游泳、潛水、嬉戲著,一直要到晚飯要開動了才回家。他童年的回憶都是舊城的回憶,小時候的空間都是孩子們自己玩出來的。宜蘭舊城不但是縣治所在,也同時是宜蘭最有文化厚度的地方。

莊文生老師與蘭地空間。(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自小家境貧苦,靠著兄姊的協助與自己的半工半讀,才完成學業,兄弟姊妹間感情很好。

1994年冬山河親水公園開幕,他擔任第一屆解說志工,至此開啟了他對文史興趣的一扇窗。他一頭栽進田野調查中,並跟著邱水金老師學習,上山下海去找噶瑪蘭的根。他一直有這樣的初衷:想要為宜蘭留些東西或做點什麼。

1987年解嚴以後,文史工作者才敢走出來。他於2005年-2008年接蘭博家族的總幹事,將整個蘭博家族給串起來,另外學校、老師進修的案例也接最多。

一個看書 聽音樂 聊天 喝茶的好地方–蘭地空間。(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他說:「人們常常仰望天邊的彩虹,卻忘了身邊的玫瑰。」就像我們小時候讀了一大堆大中國的歷史地理,然而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卻不熟悉,很可惜。那時宜蘭縣長游錫堃以文化做為施政目標,注重社區總體營造。

莊文生開始寫「社區圖騰」,探究「馬賽與馬、龍潭與龍、白鵝村與白鵝、鹿埔與鹿…之間是否有關係?」寫「山水噶瑪蘭」,探討宜蘭發展、鄉土人情等。為宜蘭慢活節寫「羹在宜蘭」,為什麼宜蘭人這麼愛吃羹?如米粉羮、肉羹、魚羮等,可能是宜蘭氣候濕冷,羹比較能保持熱度。之後在「社區日曆」他擔任編審工作,從2002年-2012由仰山出版,一個月介紹一個社區,每年12個社區,一共有132個社區深耕過。這樣一本讓人捨不得撕的日曆,緣於內容有質感、有感受、有感動,這就是鄉土的魅力,也是社區日曆的主要精神。

一本捨不得撕的日曆–宜蘭縣社區日曆。(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而後宜蘭縣政府更編著蘭陽歷史與蘭陽地理作為國中的鄉土教材。再讓蘭陽孩子去做鄉土視察,走蘭陽溪或龜山島或武荖坑露營,最近也推噶瑪蘭水路。

宜蘭以文化為根基,先後開辦國際童玩藝術節、綠色博覽會、亞太藝術節、社區活動節慶等。

宜蘭最可愛的地方是樸實的宜蘭人,而宜蘭的山水也比較耐看。宜蘭人是拓荒者的後裔,宜蘭因形勢封閉、開發較晚(吳沙於1796年開墾宜蘭,比西部約晚150年)。清領時期,要上台北城,至少也要走上三天兩夜。相對的原汁原味的東西也保留的比較多,宜蘭人也會有較獨特的想法。如語言上的「宜蘭腔」為一大特色:「 吃飯配滷蛋,酸酸軟軟,面黃黃、腳酸酸,算帳不會算,回去被打屁股。」說宜蘭腔時,嘴巴是較開闊的音,加重語氣用「很-」作強調。宜蘭有9成以上是漳州人。

全台灣都在瘋跨年,有時省一年的經費,也抵不過一次煙火的施放。只有宜蘭在過年時辦「歡樂宜蘭年」,而且一辦就是20年。

這兩年莊文生更與「藝境絲竹」國樂團合作,用音樂去講故事,透過絲竹音樂演繹在地風景。「說二龍河的故事」、「西風爽氣」、「吳沙入蘭」(曲目中將吳沙拼鬥與回歸平和表現得淋漓盡致)。羅東藝穗節去講述「檜木羅東猴子城」的故事,再聽國樂演奏,就會很有感覺,效果很好!檜木跟羅東有什麼關係?許多人這才知道原來羅東的發跡源於太平山林場的集散中心。

很多人做研究,碩士博士論文那麼多,全在書架上,都沒有人懂。要懂得跟大眾分享,除了成就自己也要成全別人。他因著興趣、熱誠再加上使命感,不希望人與土地被切割,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寬。由文史工作者再到解說導覽而後於佛光大學與社區大學開課,「宜蘭文化創意旅遊」課程更榮獲2012年全國社區大學學術類特優課程獎。他的課程總是室內與戶外搭配作串場,許多人越聽越想聽,愈有興趣。

此外他更將文化注入產業,用文化去塑造出價值的感覺,讓其有質感,才能產生商業的價格,畫龍點睛去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他覺得台灣不缺美食,缺的是美學。

另外,三年來開辦「蘭地學堂」,承接國中弱勢家庭孩子的課後照顧,他認為「不能因為孩子書讀不好,就認定是壞學生,否定他全部的人生。況且學校都只有紙筆測驗。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放棄,在家裡又得不到愛,那他有什麼希望?」

在宜蘭,到處都有透過不同方式去對宜蘭作關愛的人。莊文生很喜歡單獨去做田野調查,這往往能更豐富鄉土教材的內容。當你更了解宜蘭,你會有更強的在地認同感與光榮感。他肚子的墨水真不少,就待你去挖掘,真期望早些看到他能將口述歷史再轉換成文字歷史,集結成書籍,這樣才能流傳得更久,嘉惠更多人!

(責任編輯:鄭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善化人瑞孫江淮珍藏一本「台南州祀廟名鑑」,贈送給善化文史工作者王世雄,昭和8年編定的名鑑內,詳細條列寺廟沿革、地址等資料,王世雄決定效法日人嚴謹精神,重新編定新版「台南縣祀廟名鑑」。
  • 【大紀元8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縣十八日電)彰化縣花壇鄉的文史工作者嘗試復育水生植物「芡實」,經過三年努力,復育成功。文史工作者蔣敏全說,芡實的種子屬於中藥材,常被拿來作四神湯的材料,以前花壇鄉的溼地常有農民在種植,後來外國芡實低價進口後,就再也看不到芡實的蹤影。
  • 新竹市文史工作者溫文龍命帶魁星,自幼就被叮囑不得吃牛,不料小四時卻意外吃了個牛肉包,初中連唸4年,課業成績雖不好,但後來靠著努力,現在依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 【大紀元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新港報導)嘉義縣新港鄉文史工作達人林英敏,一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孜孜不倦於新港地方誌資料的尋尋覓覓,樂此不疲。幾十年下來豐富了地方早期先輩被遺忘的奮鬥歷史遺跡,找回地方緬懷歷史的見證。雖然目前已過耳順之年,但林先生的付出仍一往如昔,甘願做一個快樂的文史志工。
  •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16日電)「以上帝廟當起點,坐牢就到分駐所去」。台南縣下營鄉的文史工作者利用鄉內景點和各產業商家做成大富翁紙上遊戲,十足的創意讓人從遊戲中認識家鄉,也展現社區營造的活力。
  • 文史工作者葉柏強常上網標購與花蓮有關的老照片,保存花蓮歷史,他標下約是民國35年時照片,可見中央社台北分社駐花蓮港特派員辦公室銜牌,見證中央社設立採訪據點的發展。
  • 國家藝術村難產文史工作者不滿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未能定位為中央三級單位,地方相當失望。(自由時報記者陳信仁攝)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未能定位為中央三級單位,地方相當失望。(記者陳信仁攝)
  • 台北縣淡水鎮重建街傳出6月將拓寬,當地文史工作者憂心破壞老街景觀,在網路上發起「搶救第一街」連署活動,要求收回成命;縣政府工務局表示,重建街原本就位於都市計畫道路範圍內,工程勢在必行,但會保留部分古蹟建物,最快1年後完工。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苗栗縣文史工作者黃鼎松、湯惠敏榮膺台灣省政府「台灣鄉土文史教育及藝術社教」有功人員,縣長劉政鴻5日上午在縣長室頒獎表揚2人對苗栗文史鑽研的用心與豐碩成果。
  • 號稱擁有超過千個水塘的桃園與水緊緊相連,頑石劇團承辦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計畫---「千塘之歌-桃園水劇場戲劇工作坊」,為期兩個月,邀請桃園在地喜愛表演藝術的民眾參與。期間不但以多元的戲劇課程激發學員的表演慾,更邀請桃園文史工作者分享桃園溪流水塘等資源生態調查成果,讓演出的內容能貼近參與者與觀賞者的生活體驗;從表演藝術的美感領略更深入的人文省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