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宜兰历史 庄文生讲活在地故事

谢月琴宜兰
font print 人气: 203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1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宜兰,知道更多在地故事,想做深度旅游,想让产品更有质感,包括宜兰地名的由来、风俗民情、宜兰小吃、乡土文化等,找他就对了,一个宜兰的文史工作者--庄文生老师。

他出生于宜兰市,从小在宜兰旧城北门附近长大,护城河是他们最常玩乐的地方。那时河水清澈,河旁还有垂柳,十分漂亮,每隔30公尺会有个木板桥。这里是他第一次游泳的地方,他们总是呼朋引伴的游泳、潜水、嬉戏着,一直要到晚饭要开动了才回家。他童年的回忆都是旧城的回忆,小时候的空间都是孩子们自己玩出来的。宜兰旧城不但是县治所在,也同时是宜兰最有文化厚度的地方。

庄文生老师与兰地空间。(摄影:谢月琴/大纪元)

自小家境贫苦,靠着兄姊的协助与自己的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兄弟姊妹间感情很好。

1994年冬山河亲水公园开幕,他担任第一届解说志工,至此开启了他对文史兴趣的一扇窗。他一头栽进田野调查中,并跟着邱水金老师学习,上山下海去找噶玛兰的根。他一直有这样的初衷:想要为宜兰留些东西或做点什么。

1987年解严以后,文史工作者才敢走出来。他于2005年-2008年接兰博家族的总干事,将整个兰博家族给串起来,另外学校、老师进修的案例也接最多。

一个看书 听音乐 聊天 喝茶的好地方–兰地空间。(摄影:谢月琴/大纪元)

他说:“人们常常仰望天边的彩虹,却忘了身边的玫瑰。”就像我们小时候读了一大堆大中国的历史地理,然而对于自己成长的地方却不熟悉,很可惜。那时宜兰县长游锡堃以文化做为施政目标,注重社区总体营造。

庄文生开始写“社区图腾”,探究“马赛与马、龙潭与龙、白鹅村与白鹅、鹿埔与鹿…之间是否有关系?”写“山水噶玛兰”,探讨宜兰发展、乡土人情等。为宜兰慢活节写“羹在宜兰”,为什么宜兰人这么爱吃羹?如米粉羮、肉羹、鱼羮等,可能是宜兰气候湿冷,羹比较能保持热度。之后在“社区日历”他担任编审工作,从2002年-2012由仰山出版,一个月介绍一个社区,每年12个社区,一共有132个社区深耕过。这样一本让人舍不得撕的日历,缘于内容有质感、有感受、有感动,这就是乡土的魅力,也是社区日历的主要精神。

一本舍不得撕的日历–宜兰县社区日历。(摄影:谢月琴/大纪元)

而后宜兰县政府更编著兰阳历史与兰阳地理作为国中的乡土教材。再让兰阳孩子去做乡土视察,走兰阳溪或龟山岛或武荖坑露营,最近也推噶玛兰水路。

宜兰以文化为根基,先后开办国际童玩艺术节、绿色博览会、亚太艺术节、社区活动节庆等。

宜兰最可爱的地方是朴实的宜兰人,而宜兰的山水也比较耐看。宜兰人是拓荒者的后裔,宜兰因形势封闭、开发较晚(吴沙于1796年开垦宜兰,比西部约晚150年)。清领时期,要上台北城,至少也要走上三天两夜。相对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也保留的比较多,宜兰人也会有较独特的想法。如语言上的“宜兰腔”为一大特色:“ 吃饭配卤蛋,酸酸软软,面黄黄、脚酸酸,算账不会算,回去被打屁股。”说宜兰腔时,嘴巴是较开阔的音,加重语气用“很-”作强调。宜兰有9成以上是漳州人。

全台湾都在疯跨年,有时省一年的经费,也抵不过一次烟火的施放。只有宜兰在过年时办“欢乐宜兰年”,而且一办就是20年。

这两年庄文生更与“艺境丝竹”国乐团合作,用音乐去讲故事,透过丝竹音乐演绎在地风景。“说二龙河的故事”、“西风爽气”、“吴沙入兰”(曲目中将吴沙拼斗与回归平和表现得淋漓尽致)。罗东艺穗节去讲述“桧木罗东猴子城”的故事,再听国乐演奏,就会很有感觉,效果很好!桧木跟罗东有什么关系?许多人这才知道原来罗东的发迹源于太平山林场的集散中心。

很多人做研究,硕士博士论文那么多,全在书架上,都没有人懂。要懂得跟大众分享,除了成就自己也要成全别人。他因着兴趣、热诚再加上使命感,不希望人与土地被切割,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由文史工作者再到解说导览而后于佛光大学与社区大学开课,“宜兰文化创意旅游”课程更荣获2012年全国社区大学学术类特优课程奖。他的课程总是室内与户外搭配作串场,许多人越听越想听,愈有兴趣。

此外他更将文化注入产业,用文化去塑造出价值的感觉,让其有质感,才能产生商业的价格,画龙点睛去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他觉得台湾不缺美食,缺的是美学。

另外,三年来开办“兰地学堂”,承接国中弱势家庭孩子的课后照顾,他认为“不能因为孩子书读不好,就认定是坏学生,否定他全部的人生。况且学校都只有纸笔测验。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放弃,在家里又得不到爱,那他有什么希望?”

在宜兰,到处都有透过不同方式去对宜兰作关爱的人。庄文生很喜欢单独去做田野调查,这往往能更丰富乡土教材的内容。当你更了解宜兰,你会有更强的在地认同感与光荣感。他肚子的墨水真不少,就待你去挖掘,真期望早些看到他能将口述历史再转换成文字历史,集结成书籍,这样才能流传得更久,嘉惠更多人!

(责任编辑:郑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善化人瑞孙江淮珍藏一本“台南州祀庙名鉴”,赠送给善化文史工作者王世雄,昭和8年编定的名鉴内,详细条列寺庙沿革、地址等资料,王世雄决定效法日人严谨精神,重新编定新版“台南县祀庙名鉴”。
  • 【大纪元8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吴哲豪彰化县十八日电)彰化县花坛乡的文史工作者尝试复育水生植物“芡实”,经过三年努力,复育成功。文史工作者蒋敏全说,芡实的种子属于中药材,常被拿来作四神汤的材料,以前花坛乡的湿地常有农民在种植,后来外国芡实低价进口后,就再也看不到芡实的踪影。
  • 新竹市文史工作者温文龙命带魁星,自幼就被叮嘱不得吃牛,不料小四时却意外吃了个牛肉包,初中连念4年,课业成绩虽不好,但后来靠着努力,现在依旧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 【大纪元5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新港报导)嘉义县新港乡文史工作达人林英敏,一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孜孜不倦于新港地方志资料的寻寻觅觅,乐此不疲。几十年下来丰富了地方早期先辈被遗忘的奋斗历史遗迹,找回地方缅怀历史的见证。虽然目前已过耳顺之年,但林先生的付出仍一往如昔,甘愿做一个快乐的文史志工。
  • (中央社记者杨思瑞台南县16日电)“以上帝庙当起点,坐牢就到分驻所去”。台南县下营乡的文史工作者利用乡内景点和各产业商家做成大富翁纸上游戏,十足的创意让人从游戏中认识家乡,也展现社区营造的活力。
  • 文史工作者叶柏强常上网标购与花莲有关的老照片,保存花莲历史,他标下约是民国35年时照片,可见中央社台北分社驻花莲港特派员办公室衔牌,见证中央社设立采访据点的发展。
  • 国家艺术村难产文史工作者不满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未能定位为中央三级单位,地方相当失望。(自由时报记者陈信仁摄)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未能定位为中央三级单位,地方相当失望。(记者陈信仁摄)
  • 台北县淡水镇重建街传出6月将拓宽,当地文史工作者忧心破坏老街景观,在网路上发起“抢救第一街”连署活动,要求收回成命;县政府工务局表示,重建街原本就位于都市计划道路范围内,工程势在必行,但会保留部分古迹建物,最快1年后完工。
  • (大纪元记者陈文敏台湾苗栗报导)苗栗县文史工作者黄鼎松、汤惠敏荣膺台湾省政府“台湾乡土文史教育及艺术社教”有功人员,县长刘政鸿5日上午在县长室颁奖表扬2人对苗栗文史钻研的用心与丰硕成果。
  • 号称拥有超过千个水塘的桃园与水紧紧相连,顽石剧团承办文化部媒合演艺团队进驻演艺场所计划---“千塘之歌-桃园水剧场戏剧工作坊”,为期两个月,邀请桃园在地喜爱表演艺术的民众参与。期间不但以多元的戏剧课程激发学员的表演欲,更邀请桃园文史工作者分享桃园溪流水塘等资源生态调查成果,让演出的内容能贴近参与者与观赏者的生活体验;从表演艺术的美感领略更深入的人文省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