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嚴格越鼓勵:精英式教育不再是「雙面刃」(上)

文:崇德慧、文綺
font print 人氣: 59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11月11日訊】隨著華裔生憑音樂技能「大器早成」或入讀常青籐名校的人數攀升,音樂教學「精英式教育」也越來越成為一些人群夢寐以求的理想教育方式,不少望子女成龍鳳的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從小就以音樂天才姿態出現,一開始就讓孩子接受各類嚴格教育。但現實卻客觀地告訴人們「精英式教育」是一把「雙面刃」——被善用可以造就英才,否則也可能埋沒天才。溫哥華安可音樂教室(Bravo Music)創辦人王俐穎校長(Li Yin Leanne Wang Ho)就親身經歷「精英式教育」的成功和教訓,在本文中為家長們提出思考……
  
王校長擁有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小提琴演奏和音樂文學碩士學位,具有16年音樂教學經驗,曾在多個交響樂團演奏,包括溫哥華、倫敦、溫莎、底特律、坎盧浦斯、多倫多、加國國家交響樂團,現在是為慈善機構Artsway演出的小提琴家。
 

精英式培養是把「雙面刃」

「一些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就以音樂天才面目出現,一開始就讓孩子接受嚴格的『精英式教育』:請名師以高標準嚴格要求,同時要求幼兒每天長時間練樂器。嚴格也有有效的地方:孩子技術高;名師講得很到位,能夠幫助孩子打好基礎。不過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不一定適合,這跟孩子本身的個性有關。個性主動的孩子通常較易接受。而有些性格較被動的孩子,不論老師講什麼都覺得是在批判他(她)。但不適合並不一定代表孩子沒有天份,也許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要等年齡大一點才能發揮出來。其實天份是可以培養的,在西方社會,很多人都是大器晚成。」
  
「有些名師很會鼓勵學生、很會跟學生做朋友,但這也要看學生的緣分,因為通常這類教師學費高、且課時和學生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也有些名師,教學作風比較嚴厲甚至專制,這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接受的,尤其在加拿大社會裏,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反差感和衝擊,因為平時學校裡的老師,工作作風通常都很民主、平等。」
  
「面對過於嚴苛的要求,如果孩子沒有辦法承受壓力,就會反彈。」王校長以樂聖貝多芬為例,貝多芬與海頓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他的父親、一位宮廷歌手,希望他像莫扎特一樣在5、6歲時就以音樂神童姿態為世矚目,於是逼他從幼年開始就每天長時間練琴,甚至於在他達不到「要求」時暴打他。貝多芬幼年所接受的家教幾乎成為揠苗助長的範例。「他後來性格這麼暴躁,很可能跟他爸爸這種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

曾親歷重壓下的反彈與「負作用」

「嚴苛式教育可以強迫孩子接受到某一程度(可能做到七八分),但無法完全做到。如果一定要求孩子要在比賽中得獎,或者一年考一級,那麼老師和孩子都會有壓力,老師就需要用嚴厲的方法,可能一開始就會建立強迫關係,孩子就會比較害怕。老師凶一點可能開始效果好,但孩子長大後會覺得這不是自己要做的。所以最好還是照每個人的天賦做適合的事情,最好與老師培養可尊敬的朋友關係。」
  
「我小時候也經歷過這種(嚴格的精英式教育)的教育方法—學過鋼琴和小提琴。3歲開始跟媽媽學鋼琴,我媽媽是鋼琴老師,她希望我也成為鋼琴老師。為了不破壞母女感情——不想一直批評我,後來就把我送到別人那裏去學,她覺得母女關係是最重要的。別人送孩子到我媽媽這裡,我媽媽送我到別人那裏學。其實,她(對學生)講的話和別的老師(對我)講的是一樣的。」
  
「媽媽跟鋼琴老師說我(對鋼琴)有興趣,請老師做出專業化培養,並對老師提出要求,譬如『明年要參加某某鋼琴賽』,這樣老師也有壓力了。從小到大,我的鋼琴老師幾乎都是華人,有和藹的、有非常嚴厲的名師,有的讓我就覺得自己很笨。那時,我還問媽媽我是不是很笨,媽媽說『妳很聰明啊。』」
  
「雖然媽媽一直希望我成為鋼琴老師,但我自己則更想成為小提琴老師。我不怪鋼琴老師,是當時作為青少年的我自己有點排斥和逆反心理。我現在也教鋼琴,我很感謝媽媽,如果不是她當時那樣堅持讓我把鋼琴至少學到某個程度,我可能早就不學了,最主要的是她要求我的方式沒有讓我反感,所以我才願意繼續下去。因為她提出的是合理要求,所以我接受,只是我更喜歡其他東西。」

鼓勵式教育: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7、8歲才開始學小提琴。只是每星期去上課,沒有(人對我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只是作為一種培養)。我一直喜歡小提琴。我的小提琴老師除了在(原居地)台灣的啟蒙老師,其餘都是西人。」
  
「我第一個小提琴老師很像慈愛的爸爸。他其實也是個爸爸,他的女兒大我一歲。對兩個女孩,他都是用愛的教育。譬如他會對我說:『啊,妳這個鋼琴都學過了,教妳好容易啊!』他一直告訴我我很聰明。可是因為一直以來上鋼琴課時我都覺得自己笨,所以我就一直很困惑(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聰明還是笨。他女兒也是走音樂(路線),所以他怎樣替女兒準備曲子也會同樣幫我準備,一點不偏心。而且每逢我做了一點點正確的事情,他就好像發生了大事情:『哇,好棒!』從一開始學小提琴我就覺得很開心。」
  
「他也是對我有嚴格要求的,不過永遠是包容、和藹的。譬如,讓我參加全國性比賽——沒有得名次也沒關係,並且一直給我很好的建議。老師很負責任,從不請假不遲到。」
  
「師生關係良好,孩子就能自發地主動去學習,並且會給孩子留下快樂的童年回憶。很幸運來到溫哥華後遇到了小提琴老師Margitta Krebs,並成為『忘年交』,直到現在每星期都跟她一起遛狗、吃飯。我們每年都一起開音樂會,還在同一個四重奏表演。她非常尊重我,平等的對待我,讓我有尊嚴。作為較年青的教師,她除了教我之外,在我教學生後她把自己沒有辦法收的學生全部介紹給我,她從不保留,不把我當競爭對手。我們從師生到朋友的過度很自然,她沒有『我是妳老師妳要尊敬我』的態度,反而讓我更尊敬她。她用她做人的態度感染了我,讓我覺得我有一天做老師也要這樣。」◇

音樂教育問答:

  歡迎讀者來信van_edu@epochtimes.com諮詢教育顧問意見!

Q家長問:為孩子找鋼琴或小提琴老師,怎樣考量師資水平?
A王校長答:

  第一, 要找學歷好、負責任的老師。如果老師常常請假,課有一堂沒一堂的,就很難持續下去。
  第二, 老師要有教學熱情。有的老師教久了會產生職業倦怠,上課不做示範;或覺得學生練得不夠,讓學生某個地方練30次,練完再聽,不行再練30次,卻沒教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常年這樣的話,人家覺得為什麼要付學費給你?在家裏自己也是可以練的。
  第三, 鼓勵很重要。其實每個人都有天分,或多或少,但每個人都有,完全沒有天分的話那連一首曲子都學不起來。如果很嚴格的要求一個普通天分的孩子,孩子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但可以看出是人家設計出來的,失去自然感覺和創造的快樂。如果允許孩子靈活運用的話,可以讓孩子試試看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即使不成功也會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很不錯。

Q家長問:怎樣判斷孩子是否具備音樂天分?
A王校長答:

很容易看出孩子是否具備天分,老師一般都能看出來。從孩子對音樂的享受去判斷。我在溫哥華青少年交響樂團做過好幾次甄選裁判,有天分的孩子會覺得音樂很容易,任何技巧像呼吸一樣簡單。苦練的能看出來表達很機械化,很固定,不是發自內心的。◇

責任編輯:鄧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加拿大統計局指出,只要提高普通加拿大人的教育程度1%,就可帶來巨大回報,即全國財富每年增加180億元。
  • 中華民國教育史締造新紀錄,教育部協助公立國中小學引進外籍英語教師專案計畫經兩三年推動,終於有第一批外籍英語教師五人今天下午飛抵台灣,他們是加拿大籍,將到偏遠地區學校任教一年。
  •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局長連罷工這個英文字怎麼拼都搞不清楚,被媒體和老師狠狠的恥笑了一番。
  • 號稱全國規模最大的「二00五春季加拿大暨美國教育展」,將於二十二日在逢甲大學育樂館登場,預計將有近百所來自加拿大、美國的名校參加,想要前往美、加出國留學的學生可以到場搜集相關資訊。
  • 據加拿大統計局星期二的最新報告顯示,大批在加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畢業後計劃留在加拿大。約四成博士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負債。已經有穩固職業計劃的畢業生大多把研究開發和教學作為他們的工作方向。
  • 加拿大統計局在國際婦女節前發佈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每五個加拿大婦女中,就有一名是移民。但受到更高教育的女移民,卻遠不如當地人容易找到工作,尤其是剛剛落地的新移民。
  • 登陸多倫多兩年多了, 感受最大的是加拿大的教育比中國教育要先進, 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為了孩子而留下來的原因之一
  • 多倫多資訊港:我們知道,許多移民離開故土遠赴加拿大,有的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有的是被迫無奈遠走他鄉。但更多之前生活條件還不錯的父母選擇來加拿大則是為了孩子,希望提供給孩子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臺。

  • 加拿大流傳著一句話:想毀滅加拿大,不需一槍一炮,多運些中國人來就行了。在巴基斯坦時,我比較抵觸香港人罵當地人為低等人,到加拿大後,我深深同意人是分等級的,中國人真的是差等的民族
  • 【大紀元記者青雲采訪報導】加拿大「功勳服務獎章」獲得者瑪莉蓮·菲爾德(Marilyn Field)是著名德爾藝術基金教育機構的創辦人兼董事長。她曾經是加拿大新唐人電視華人新年晚會的藝術顧問,對中國舞有獨特的理解。日前大紀元記者就此采訪了瑪莉蓮·菲爾德女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