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對人類的未來下注(1)

保羅.沙賓(Paul Sabin)/譯者:池思親

人氣 476
標籤:

篇名:對地球的未來下注
極端的聲音開始主導美國政壇,而黨派鬥爭也越演越烈。正如保羅.埃利希和朱利安.賽門之間的分歧意見所示,觀看世界截然不同的切入點,最終導致了如此之大的差異。兩位在科學、經濟和社會方面,都曾提出重要見解,不過雙方都未能真正一枝獨秀。埃利希和賽門的衝突史,反倒揭示了兩人水火不容觀點的局限。他們之間的劇烈衝突,顯示聰明人容易毀謗自己的對手,將自己關注的議題,精簡為殘酷、引起分裂的語言。由埃利希和賽門賭注所凸顯的衝突,引發了全美的政治爭論,更使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遷議題,成為政治問題當中最為兩極且分歧的議題。

埃利希和賽門兩人,也都分別做出了對方不願意承認的貢獻。就埃利希而言。同時也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的環境科學家他的貢獻在於揭露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緊密關聯,以及告訴人類地球如何改變。透過鍥而不捨的研究與倡議,埃利希和其他科學家們協助了人類阻止真實的生態災難發生,呈現了危險新科技的風險。要不是這些科學家提出平流層臭氧正在逐漸減少的警訊,世界各國也不會在一九八七年時通過蒙特婁議定書,逐步淘汰破壞保護地球不受太陽輻射威脅的臭氧層的化學物質。針對熱核戰爭的潛在影響,還有輻射廢棄物和原子塵危害所做的科學研究,促使限制大氣層試驗的條約誕生,並進一步改善放射物質的處理機制。廣泛來說,埃利希和環境科學家,一併為七○年代建立起的環境法規體制奠定了基礎。新的環境法,大幅阻止了美國的空氣和水源污染。

環境科學家不僅在法規方面造成影響,他們同時也促進了新的社會覺醒意識。埃利希和同事們,提出了意義深遠的質問,他們質疑消費的意義,還有「多」是否真的就代表更好?他們證明了自然界的生態體系之於人類幸福,有多麼不可或缺。舉例而言,科學家不單只將濕地視為需要排水的沼澤,更透過研究證實,濕地乃重要的野生棲地,同時也因具有水源管理和淨化功能,而在經濟上顯得有價值。政治人物、企業領袖和大眾,深深相信這樣的新覺醒,發覺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倚賴。

朱利安.賽門也同樣具有貢獻,他和許多經濟學者,認為人類的創造力以及市場力量,讓社會得以因應環境改變,增加效率和生產力。他們並肩抵抗埃利希陣營呼籲減緩或遏止經濟成長的聲音,因為這樣的決定很可能會影響全世界好幾百萬、甚至於幾十億人口的生計。市場動力學的經濟分析,同樣顯示規範資源使用和環境保護的政府政策,裡頭都涵蓋了經濟成本。七○年代晚期開始實施的美國經濟鬆綁,於八○年代起加速運行,導致好幾個產業的內部競爭與商品貶值。儘管管制鬆綁有時反而實施過了頭,好比說銀行監管方面的鬆綁,然而聯邦政府對於交通、能源以及電信等產業的鬆綁,仍正面激勵了國人的創新和經濟成長。正如科學家所做的生態研究,經濟學家的研究資料,檢視長期以來的偏見,揭示政策提案原先並沒有預期到的結果。以賽門自己的研究為例,反駁了移民乃美國經濟負擔等毫無根據的攻擊。他針對移民帶來的經濟利益所提出的論點,也是直接促成一九八六年幾百萬民移民取得合法身分的主因之一。

偶爾意見相左的人們,會藉由對方的論點磨練自己,好讓自己更一針見血、表現得更好。埃利希和賽門這組人馬卻恰恰相反。姑且不論他們本身各自擁有的實力,兩位都在這場賭注和爭辯中,因為過於激動而顯得失去控制。聽眾鼓勵他們做出驚世言論,而埃利希和賽門的不願退讓,使他們原本就尖酸刻薄的論辯更加不堪入耳,兩人各自的弱點也更加明顯。

最重要的是,過去四十年來的人類歷史,並不像埃利希所預測的。就算以最基本的標準來檢視,儘管人口不斷增加,由人口崩壞或是由人口超載所導致的大規模饑荒,並沒有如期發生。相反的,除了一些個別地區以外,全球的人均壽命增加,而人均收入也增加了。糧食生產和人口成長步伐一致,能源依舊充足,近年來上漲的食物和能源價格,反映了短期的缺乏,或者是長期的市場緊縮現象,但大型災難並沒有發生。國與國之間平均健康和福利狀況的差異,不增反減。全世界的國家普遍來說都持續進步,而不是變得更加窮困,活得更痛苦。@

摘自《對人類的未來下注》(臉譜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書摘:對人類的未來下注(2)
書摘:對人類的未來下注(3)
詩歌:漂紅禍根除  生態重新旺
RTP將建龐大科技和農業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