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受四朝君王尊崇的海雲禪師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1036
【字號】    
   標籤: tags: ,

這位禪師悟境宏闊,他能任憑歲月流轉,滄海桑田,騰躡煙霞之上,高吟古調;恬於素食寒衣,開懷縱筆,端寫靈篇妙章。在無邊無垠的蕩蕩乾坤中,終以初心揣千乘明珠,不懼萬仞高峰險阻,參透人間幾重歡樂。綿延時空,這道禪心如天籟,曾向人間一度,天外空歸;亦如明鏡,形鑒宋、金、蒙元。他就是備受四朝王公貴族尊崇的禪師——海雲印簡。

據說,海雲七歲時,他的父親教他誦讀《孝經》的「開宗明義」章,海雲突然問:「開者何宗,明者何主?」當時他的父親一聽,既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又非常驚訝小兒之空靈,心想:此兒必非塵世中人。於是就帶他去拜見傳戒顏公。

顏公為觀其根性,就教他石頭和尚的《草庵歌》。海雲唱道:「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一面唱,一面不由自主地揮著小手,手舞足蹈。顏公看在眼裡,心中讚歎。8歲時,中觀沼禪師就收海雲為徒,他8歲落髮,11歲受具足戒正式為僧。後來海雲隨同沼公前往嵐州廣惠寺,此時海雲已能升座演法。

在寺院中海雲最小,未泯的童心又伴著禪心。一天,寺院的禪師對一個僧人說:「你到海雲的背上拍一下,等他回頭時,你向他伸一根手指,看他有何反應?」這個僧人真的就去拍了一下,誰知海雲只是向上豎起一根手指,然後頭也不回就走了。僧人驚訝:小童如此老成,又頗有神通。

元太祖(成吉思汗)皇帝像。(維基百科)
元太祖(成吉思汗)皇帝像。(維基百科)

到海雲18歲時,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軍攻陷了寧遠城和嵐城。一時之間,寺院眾僧紛紛逃散,唯有海雲獨自留下守侍老邁的沼公。沼公見他求道之心至誠至仁,臨危大難毫無懼意,於是就對他說:「你的因緣當在北方朔漠,我將會和你順應天道,一起前往北方。」

第二天蒙古大軍入城,大將史天澤見海雲氣宇軒昂,毫無懼意,心中暗自驚奇。另一位大將李七哥就問他:「你是出家人,是修禪,還是修道?」海雲說:「修禪就像僧人的羽翼,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才好。」兩位大將見他年紀不大,卻頗有膽識應對不凡,於是就以禮相邀海雲和他的師父沼公。沼公開示教導這兩位大將,二將聽聞法理,也覺心中開闊,喜由心生,於是就對沼公行弟子之禮,並與海雲結為金石之交。

此後,史、李二將又將他們推薦給南征統帥、蒙古帝國「四傑」之一的太師木華黎。木華黎請海雲師徒來到北方的赤城弘法,同時,還特意向遠在西征的成吉思汗匯報此事。成吉思汗頒旨說:「你派人來說的老長老、小長老,他們都是祝告上天的人,一定好好予以衣糧供給奉養。」

沼公和海雲師徒二人得到成吉思汗的敬重,奉詔住持興安香泉院。同時,太祖賜沼禪師為「中觀慈雲正覺大禪師」之號,賜海云「寂照英悟大師」之號,並以官祿奉養。

沼公圓寂後,海雲化緣建塔,供養沼公頂骨舍利。一天晚上,海雲忽聞空中有人喊他的名字,並對他說:「大事將成,毋滯於此。」次日黎明,海雲就策杖前往燕京。途中經過松鋪,忽然天降大雨。海雲在一處懸崖下避雨留宿。就在他敲擊燧石取火時,海雲豁然大悟(開悟),他摸著自己的臉說:「今日始知眉橫鼻直。確信天下老和尚說的不是夢話!」

在海雲抵達大慶壽寺的前一天晚上,中和璋禪師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異僧手持禪杖,逕直走入方丈室內踞坐。璋禪師通知眾僧:「今日但有僧過,當令來見老僧。」到了傍晚,海雲果然來到大慶壽寺。海雲一到,璋禪師就笑著說:「此夜來所夢者。」

海雲接任大慶壽寺住持後,道豐日隆。他手刺血和金泥書寫十六部經書,廣佈天下,並為數百王公貴族受戒。當時,蒙古尚未定都燕京,當時占領燕京的重要將領、掌管庶民生死大權的是忽都護。

忽都護常來拜見海雲,聽他講經說法,而且還經常討教諸如「蝗災」、「出獵」、「刑罰」等問題。當忽都護詢問打獵一事時,海云「對以救人為急;馳騁娛樂之事,非所為宜」來回答;當問及刑賞諸事時,海雲則說:「心當以仁恕為心,方為善。」金國潰亡後,海雲又特別向忽都護提出,應當對孔子後裔孔元措襲封「衍聖公」頭銜,蒙古貴族接納了此建議。

從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到蒙哥,四代君王一直對海雲崇敬有加。海雲悟境宏闊,說法圓融,他的敦厚也傾倒了很多蒙古貴族。元太宗窩闊台仰慕海雲之名,特遣使賜以「稱心自在行」。1235年,窩闊台差官選試天下僧道,海雲被推為主持,後賜號為「光天鎮國大士」。1247年,貴由汗「頒詔,命師(指海雲)統僧,賜白金萬兩」。

早在1242年,當時尚未即位的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請教佛法,曾邀請海雲赴帳內。忽必烈曾問:「佛法中是否有安天下之法?」海雲回答道:「社稷安危,在於生民休戚。休戚安危,皆在於政。而政在天、在人,皆不離心。」

忽必烈請問佛法後,遵從海雲受菩薩戒。海雲勸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並開示:「恆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常行方便。皆為佛法。」後來,忽必烈取海雲之號,改燕京普濟禪院為「海雲禪寺」。

海雲以廟堂之高,傳佛法大義;於遼疆神州,傳仁恕之風。他順天道應運入世,在四方征戰的天時之下,為世道增添「仁恕為心」的濃重一筆,既延存神傳文化的血脈,也使普天黎民得聞佛法,「以正道統」。

想必海云「自有孤高棲鳳質,能教倜儻化龍形」。當男兒了悟道法,恬素返歸希夷,如芥納須彌,毛吞大海。縱使他身披紙襖麻衣,腳履敝屐葛屨,也不會改修道初心。回觀天地之闊,望寰宇渺渺,時隱時現的翩翩道心,終待累世百煉之後,自迎霞光通徹。#

責任編輯:林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的天空迴盪著一首波瀾壯闊的史歌,既有金戈鐵馬一路西征的動人心魄,又有娓娓道來的花絮和插曲。這部宏偉樂章,由成吉思汗「有度量,能容眾,敬天地,重信義」的德行交織譜成,詠頌著蒙古王「深沉有大略,用兵如有神」的凱歌。
  • 鐵木真騎著鎖兒罕失刺送的馬,順著人畜在草地上留下的蹤跡,一路向斡難河下游尋找,終於在豁兒出恢山附近與母親和兄弟們重逢。久別重逢的喜悅也降臨在這個小小的部落,為其凝聚了新的氣息。這股新的氣息,是命運的氣息,也是王者之路的氣息。
  • 人們常把心靈世界比做王國,既然是王國,一定需要軍隊的守護。面對外界的入侵和誘惑,要想使心中的城堡固若金湯,就一定需要精兵抵禦外敵,需要精兵貼身守護以防內患。於是,精兵便帶有了額外的寓意。
  • 都有愛國之情,即使在七百多年前的大元也不例外。元朝版圖酷似一枚碩大的桑葉,它的疆域涵蓋的範圍有:「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即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雲南,西北到今天的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總計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於今天中國疆土的兩倍。
  • 「劍指青山山欲裂,馬飲長江江欲竭。 精兵百萬下江南,干戈不染生靈血。」 時光轉眼飛逝七百多年,迎著光河的倒影,看他的詩心猶如戛玉鳴珠,萬壑松濤;劍心猶如嵯峨險峻,矗立巍巍,直衝漢霄。他就是元朝的名將、名相——伯顏。
  • 精通漢文經典,涉獵諸子百家,其心猶如鳳麟,展振元廷,輔佐兩代國君;其身猶如龍象,深沉大度、融洽一方。他就是元朝著名的平章(副宰相)全才——阿魯渾薩理。
  • 往今來,東西方兵家泰斗、兵法大師層出不窮,各民族各種兵書也燦若星河,但都無法企及孫武、孫臏、尉繚等這幾位兵家奇人的智慧與高度。由孫武創作的《孫子兵法》、孫臏寫就的《孫臏兵法》及尉繚的兵書《尉繚子》像是浩瀚星河中的璀璨將星,賦予人出奇不意的謀略和奇策,至今引人樂道和推崇。本篇將要介紹的是孫武的後世子孫「計聖」—— 孫臏。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