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極地 李姿玲探尋世界盡頭

極地駐村計畫參與人李姿玲。(陳懿勝/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4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懿勝台灣台北報導)2015年秋天,一群藝術家、作家以及科學家們來到了世界最北的城市─長年城(Longyearbyen),並在這裡展開了為期3週的航行駐村計畫,其中2週,他們將沿著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西北邊往北航行,在那一切自然為主的環境裡,時間宛若凍結在冰天寒地的間隙之間,猶如世界的盡頭。

這群「冒險者」中,1位來自台灣女性─李姿玲,她離開故鄉,懷抱著藝術創作的夢想,隻身前往這極北之地,希望能在旅行中,在這凍土上尋求藝術的靈感,編織出專於自己的夢想。

「藝術是我從小的嚮往」,李姿玲說,自己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隨後進入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做蛋白質結晶的相關研究,雖然自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還是不願意放棄對於藝術的嚮往,所以她選擇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藝術大學研讀碩士,「藝術豐富了我的感受,科學則是練就了自己能夠安靜探索事物的脈絡與本質的能力,讓我能夠在藝術創作中,不會被科技的華麗所迷惑,更不會配合流行而演出。」

將發票解構到材料層次(紙),再重新構成一個形式(石頭),看起來很重,拿起來卻很輕的「生活的重量」。(李姿玲)
將發票解構到材料層次(紙),再重新構成一個形式(石頭),看起來很重,拿起來卻很輕的「生活的重量」。(李姿玲)

關於自己藝術創作,李姿玲欣然分享,她擅長於將現成物解析至材料的層次,拋棄生活中「物」被人類所賦予的形式及功能。例如Geisai Taiwan 3的首獎作品,「生活的重量」其實就是「把發票做成石頭」,取發票來記錄個人歷史的意義,將現成物(發票)解構到材料層次(紙),再重新構成一個形式(石頭),讓觀者第一眼看不到發票,只看到石頭,但是用手拿起來很輕,才會思考這到底是什麼。藉此創造出新的連結與情感詞彙,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詩意」和「人性」。

為什麼有這次航行駐村之旅?「這要從高中說起,那時候看了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提到了抵達世界的盡頭時,就可以把事情放下!」李姿玲回想說,當下就有想要去尋找最極端的地方,因為離開現實可以找尋自己失落的部分,當轉身回來後,就可以有支撐起生活的力量,這想法就一直在我心中保留著。」

「另一個契機則是在從斯德哥爾摩藝術大學畢業後,回台灣前的旅行!」

李姿玲笑著說,那時候她與朋友前往歐洲大陸最北端,位於挪威北部諾爾辰半島(Nordkyn peninsula)上的Knivskjelodden。Knivskjelodden的位置在北緯71度11分08秒,比北角還要更北1,457公尺,是歐洲地理位置上最北的陸地。Knivskjelodden是一個寂靜的地方,距離最「近」的公車站也有9公里遠,如果要從最近的城市來這裡,光來回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

「在Knivskjelodden,有一個很特別的金屬保險箱,沒有上鎖,裡面放著求生物資,如餅乾、乾糧、防水火柴等東西,是來到這裡的旅客放的,將多餘的資源分享給下一位來訪的冒險者,互相幫助。不過,最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簽到簿』,冒險者們在上面留下『足跡』,證明自己來到這大陸的盡頭。」

李姿玲說,回台灣後,自己一邊工作,一邊從事藝術創作,在一次的偶然機會下得知了駐村計畫,再次回想起當初的「世界的盡頭」,因此提出申請這次的境外之行。

談到自己的駐村計畫,李姿玲以爽朗的語氣說,自己當初的計畫是以氣候變遷為基點,思考到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食物的來源會有問題,再加上自己很愛吃,因此決定在北極尋找可食用的素材來進行藝術創作。

李姿玲指出,為了讓自己可以在極端的狀態下能夠找出食材,她曾經學習如何應用廚餘來做食物,也前往基隆八斗子海邊採集食材製作食物,甚至還到山中去,運用山上可以拿到的東西來做成料理,「不過當我踏上北極找食物的時候,一切都不一樣了!」

李姿玲毅然地說,她是在2015年的秋天前往北極,在當下一眼望去都是雪白的大地,如果要找植物,就要撥開層層的雪,能找到的就只有苔蘚、地衣或是韌草等低矮植物。在全年寒涼的環境中,植物在大小、種類都達到了極限,「一想到採集植物後,對於環境就會造成影響,我當下決定停止原來的計畫,重新在旅途中找尋新的藝術創作。」

沿著斯瓦爾巴群島航行 找尋創作靈感

回憶起旅行的載具,李姿玲說,「整個旅途所依賴的是一艘帆船,當初看到它的時候,只能用驚訝形容,那樣的船在北極航行真的安全嗎?」

採礦城市Pyramiden,照片是在前蘇維埃政權時期留下的藝文中心裡面往外拍市中心,裡面有圖書館,電影院,音樂廳,甚至籃球場。(李姿玲)
採礦城市Pyramiden,照片是在前蘇維埃政權時期留下的藝文中心裡面往外拍市中心,裡面有圖書館,電影院,音樂廳,甚至籃球場。(李姿玲)

李姿玲繼續敘述,這艘木造帆船,光可以從甲板透入,在船裡面的感覺,很有時代感。進入艙房的走道,印入眼簾的是深紅色地毯,房間的牆壁貼上深綠色的壁紙,在深色的沙發、黃色的燈光、木床、木房的布置之下,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是在船中,宛如身在圖書館。公共空間的地板為木頭地板,這裡也是大家吃飯、開會與交流的場所。

停留在海上的帆船,是航行上不可缺乏的交通工具。(李姿玲)
停留在海上的帆船,是航行上不可缺乏的交通工具。(李姿玲)

李姿玲說,她們從長年城出發,沿著斯瓦爾巴群島一路往北,這裡是一個北極熊比人類還多的島嶼,帆船只能在海中航行,登陸僅能用橡皮艇。登陸後,科學家、藝術家、作家們的活動範圍受限於地形和安全狀況,必須在領隊們的護衛守望範圍內才能行動,找尋自己計畫的素材,「這確實是一大考驗!」

冰、海、光三個元素,是北極之行中最常見到的美景。(李姿玲)
冰、海、光三個元素,是北極之行中最常見到的美景。(李姿玲)

「不過在航行中,我也發現到很多驚喜!」李姿玲說,在某天夜晚,外面傳來轟轟的巨響,她以為是雷聲,好奇地走上甲板,印入眼簾的卻是冰河移動、冰山崩解,在冷冷的空氣裡,除了震撼,剩下的僅有對於大自然的讚歎。

從帆船的甲板望去,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李姿玲)
從帆船的甲板望去,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李姿玲)

李姿玲接著說,在航行的某一天,自己站在甲板上,當時風正大,帆船關掉了引擎,利用風力滿帆前進,那時候真的有在海上航行的冒險感。在這個已經沒有冒險的時代裡,處在周圍都是冰的環境,身邊都是平常看不到的景色,就如同大航海時代的冒險者一樣,心中充滿著希望。

平靜的北極海宛如鏡子一樣,映照著海上小島。(李姿玲)
平靜的北極海宛如鏡子一樣,映照著海上小島。(李姿玲)

說到北極的景色,李姿玲喜悅地提到,在北極,海面非常平靜,再加上太陽斜射的關係,海的顏色是多樣化,曾經出現藍、綠、灰色等顏色,曾經有此海洋呈現一片不透明的灰色,但不是骯髒,還是安靜,宛如鏡子一般的海面,就平躺在視野之中,這是台灣絕對看不到美景。

放下執著 拓展新視野

「如果要說這次的駐村計畫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應該是放下焦慮與執著吧!」李姿玲說,自己對於預定要完成的事情會很堅持,一開始會在腦中勾勒出既定的圖像,接著追求達到完美的程度,不然就是要到達到某種水準才會放手。但是一到長年城之後,一切就要放下,因為之前的準備真的「無用武之地」。

不過,李姿玲也表示,這次出發前有在台灣事先準備,即使到北極後沒辦法應用上,事前的準備也不會白費,因為準備過程中的資訊可以在腦中保留,當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馬上應對,這就是經驗的積累。

「或許是環境因素吧!我只能選擇卸下,或是不得不放下,選擇隨機應變,順著環境去變化,也讓視野更加寬闊!」

1152484
夏末秋初之際,白色的雪在藍色的海天之際,顯得特別明顯。(李姿玲)

李姿玲說,在台灣,在擁擠的城市環境中,自己是一個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容易焦慮,所以選擇累一點、努力一點,將腦中的計畫圖像完成;在北極,遼闊的自然環境中,自己只能選擇放下控制欲,不去鑽牛角尖,不去糾結在很小的地方,細瑣的問題在大環境下都會顯得無足輕重,在大環境下自然都會消失。

李姿玲笑著說,駐村成果將於11月在采泥藝術展出,雖然這次駐村計畫是一份工作,沒辦法完全像是旅遊一樣的放鬆,但是卻有不一樣的感受,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對自己來說,時間似乎不再是侷限,世界的盡頭也不會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斯瓦爾巴群島&長年城】

長年城是島上最大的城市,為目前地球最北且有人長期居住的城市。(李姿玲)
長年城是島上最大的城市,為目前地球最北且有人長期居住的城市。(李姿玲)

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為北極圈內有人居住的最北的島,長年城(Longyearbyen)為該島主要城市,位於北緯78度,島上還有俄羅斯的採礦小鎮Barentsburg與Pyramiden,以及研究中心新奧爾松(Ny-Å lesund),但必須搭船或雪地摩托車才能夠前往。

依據《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Svalb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斯瓦爾巴群島是塊自由之地,任何自然環境中的物體,包含動物、花草、石頭、化石、鳥羽等都屬斯瓦爾巴所有,除了當地商店賣的東西之外,旅客不可帶走島上任何東西。

除此之外,北極熊是斯瓦爾巴群島常見的生物,要隨時注意四周環境,並做好遭遇北極熊的應變,如果要遠離村落,務必攜帶適合的槍枝(如來福槍),該地區有將近5,000頭北極熊,超過了居民的數量。◇

責任編輯:旻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位於北極地區,是挪威最北面的領土。一項近日公佈的氣象研究顯示,近年來,由於受到整個歐洲氣溫上升的影響,這個冰凍和偏遠的群島甚至在隆冬時節也有很多的降雨,這給野生動物帶來令人不安的後果。
  • 一組塔斯馬尼亞的研究人員與美國率領的研究小組成功地將無人駕駛潛艇和無人駕駛飛機相結合,完成了北極冰層的研究工作,返回澳洲。 這些澳洲的科學家希望這項新技術可以用於對南極海冰的研究。
  • 溫哥華近日召開北極會議,北部氣候變暖速度之快令與會科學家們憂慮。北極變暖速度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可以說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快。照此下去,北極氣溫到2050年將至少上升4度;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甚至可能會上升8度。
  • 由《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Roger Spottiswoode)執導的電影《極地奇蹟》(Midnight Sun),以一位小男孩帶小北極熊回家的故事,鼓勵人們「永不放棄」的精神,獲得台灣某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的青睞,特別與發行片商合作,日前在中國信託公益園區開幕活動中舉辦亞洲首映。
  • 北極區正遭逢一波令人不安的熱浪,溫度幾近融點。部分氣候模型甚至預測,未來數十年可能出現「無冰北極」。
  • 寒流23日報到,可能是10年來最強。民眾不解,明明是暖冬,為何突然變冷?主要原因是冷空氣侷限在北極區時間太久,出來就爆寒潮。
  • 近年來,科學家注意到,隨者全球冰川的不斷融化甚至加速退縮,地球重力場發生改變,地軸發生移動。甚至,北極原住民因紐特人已經注意到北極不再有以前的天空。
  • 今年冬季北極海冰面積減小程度破紀錄,令科學家們驚訝不已。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