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細數倫敦房產投資熱點地區 驚豔倫敦之美

人氣: 7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10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明曦綜合報導)雖然脫歐似乎已成定局,但是英國依然有著頂級的教育資源、優美的環境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了各國民眾來此留學、工作及生活,這也帶來了大量的海外投資者。再加上倫敦房地產一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很多研究機構當前依然認為房價的中長期趨勢是增長。因此再加上脫歐帶來的英鎊匯率降低,大量的中國買家把投資對象轉向了英國房產。

最近幾年,中國投資公司、銀杏樹投資公司、中國平安集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等中資公司大舉進軍英國商業地產市場。在這些旗艦級的商業地產投資背景之下,可以想像,倫敦住宅市場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投資熱點。這裡,筆者為您總結了倫敦各地區住宅市場的投資熱點地區。

1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倫敦不同區域的購房熱點。

復興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

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建築物(Depositphotos)
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建築物(Depositphotos)

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更是一個傳奇般的區域復興工程。這個曾經輝煌過、蕭條過、繁榮過、也失落過的地區在歷經數十年的波折起伏後,已經成為與金融城(The City)分庭抗禮的另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與黃金地段。

在原有大量而且完善的基礎設施基礎上,金絲雀碼頭持續迎來大量復興工程。大量的銀行、律師事務所、許多企業的總部也都搬到了金絲雀碼頭。使得這裡的專業人士的數量、密度以及平均薪資在歐洲都是首屈一指的。這裡還修建了四季酒店、希爾頓酒店、萬豪國際等國際級酒店。

當前,金絲雀碼頭的開發和投資仍在旺盛地進行中,優質的生活設施、持續不斷的投資,再加上2018年即將到來的橫貫城軌,如眾星拱月般為金絲雀碼頭營造出了一個可觀的投資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買家來此購房投資或是親自居住於此,其中華人便是最大的族群之一。

房市活躍的沃平(Wapping)

木製帆船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 st 遊艇船舶對比凱瑟琳碼頭(來源:Depositphotos)
木製帆船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 st 遊艇船舶對比凱瑟琳碼頭(Depositphotos)

沃平(Wapping)由於更靠近金融城,因此在碼頭區的最初復興階段中十分突出,吸引了很多公司來投資。沃平的北部是白教堂(Whitechapel)和肖迪奇(Shoreditch),南部是泰晤士河。

白教堂正在經歷大幅的興建,在年輕的專業人士中也很流行。西北部的肖迪奇從90年代中期開始復興,以其實惠的房價吸引了很多新興媒體和互聯網公司。現在又湧入了大量的藝術畫廊、特色酒吧和廣受好評的餐廳。因此這個繁榮的地區現在已經聚集了大量的住戶。肖迪奇西部的科技城(Tech City)近年來大幅擴張,就業率增長高出全英平均水準六倍。

沃平與整個倫敦的連接都很通暢。2019年白教堂將聯通橫貫城軌(Crossrail)。屆時從白教堂站前往倫敦一些主要網站的旅行時間將減少50%以上(例如到達邦德街時間便從24分鐘縮短到10分鐘)。

世界的視窗——泰晤士河北岸的碼頭區 E16

敦,英國-2014 年 3 月 6 日: 倫敦的纜車連接 excel 展(來源:Depositphotos)
倫敦的纜車連接 excel 展(Depositphotos)

倫敦郵編區E16地區是泰晤士河北岸的碼頭區。隨著發展的不斷增速,來自企業的財富、多樣的交通連接、以及各種便利的商店,為倫敦的年輕人打造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城區,也同時使該地區非常適合居住。

這裡也是一個與世界聯通的視窗,坐落在E16地區的倫敦城市機場(London City Airport)吸引著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及附近的商務客流,每日大量往返於世界一些主要的商業城市;

緊鄰的Stratford國際火車站,是倫敦連接歐洲的重要樞紐;

ExCel會展中心(Exhibition Centre London)在其海岸舉辦一系列的令人興奮的活動和展覽,包括一年一度的倫敦船艇展等,吸引了各地商家、遊艇愛好者前來參觀。

同時,該地區擁有泰晤士河迷人的景色、繁忙中不乏寧靜優雅,因此很多富裕的商務人士、在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工作的年輕專業人士和家庭都在此居住,也因此備受海外置業者關注。

倫敦中心SE1

倫敦SE1郵編區,地處倫敦市中心一區東南部,涵蓋泰晤士河大部分南岸地段,主要包括薩瑟克(Southwark)、博羅(Borough)和滑鐵盧(Waterloo)三個地鐵網站輻射的周邊地區,是倫敦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這一片區域在資金支援下,得以迅速恢復和重建,有大規模的復興工程,並興建了許多生活娛樂設施齊全的新樓盤。該地區景色優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年輕的專業人士和國會議員來此居住,也吸引了大量的華人投資者在此置業。

環境優美的薩瑟克(Southwark)

遊客參觀城市大廳和塔橋(來源:Depositphotos)
遊客參觀城市大廳和塔橋(Depositphotos)

薩瑟克區(Southwark)位於大薩瑟克區(London Borough of Southwark)的北部,它的西側挨著滑鐵盧區,東側挨著SE16地區的伯蒙德賽區,北側泰晤士河對岸正對著金融城,有薩瑟克橋、倫敦橋等直通金融城。自古便受到河對岸的許多惠澤,因此,金融城得名「那城」(The City),而薩瑟克區得名「那鎮」(The Borough)。

該地區規劃了數十億英鎊的復興工程,此外,在未來十年內,大象堡(Elephant & Castle)附近還計劃興建一個價值15億英鎊的新項目,更提升了該區的增值潛力。

薩瑟克區新樓盤Brandon House以其緊鄰Borough地鐵站、靠近「美食天堂」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步行可至泰晤士河的便捷,頗受買家喜愛。

交通樞紐 滑鐵盧(Waterloo)

倫敦: 滑鐵盧車站(Depositphotos)
倫敦: 滑鐵盧車站(Depositphotos)

滑鐵盧區(Waterloo)位於大蘭貝斯區(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的北部。1817年開始,為了紀念1815年英國與荷蘭、普魯士三國聯軍打敗的所向披靡的法國拿破崙大帝的滑鐵盧戰役,英國於是在自己的土地內也記錄了滑鐵盧這個名字以示勝利。

為滿足對城市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這裡有許多翻新的現代化公寓,在一些較窄的街道上,也有一些維多利亞式別墅。該區以其工作生活之便吸引了很多年輕的專業人士、西區議員和國會議員來此居住。

SE1地區方便繁華,便捷的交通功不可沒。滑鐵盧(Waterloo)交通便利,區內的滑鐵盧火車站(Waterloo Railway Station)同時也是地鐵站,是倫敦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居民可快速抵達金融城(The City)、繁華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交通網路聯繫著倫敦各個地區;由於靠近泰晤士河,方便的水上交通可從倫敦橋(London Bridge)到達金絲雀碼頭和格林威治(Greenwich)。

發展迅速的金融城畔(City Fringe)

倫敦滑鐵盧車站和天際線(來源:Depositphotos)
倫敦滑鐵盧車站和天際線(來源:Depositphotos)

在金融城邊緣一英里左右之內的地帶被稱為City Fringe,中文的意思為金融城邊緣地區,含Shoreditch、Hoxton和位於Old Street的科技城(Tech City)。

倫敦中心的東部邊緣以前破舊,乏人問津。不過,在最近幾年,隨著巨額資金不斷投入倫敦東部的多項民宅項目中,例如在City Road沿線的10億英鎊投資,令Shoreditch、Old Street和Hoxton & Hackney等地區深深受益。在過去的十年中,這裡的零售商店也有巨大改善,隨著高端名牌的進入,精緻的小商店甚至可以和梅費爾以及西區的相媲美。

截至2011年為止的十年裡,金融城邊緣地段的房價攀升92%,已經和倫敦西區的傳統高尚住宅區看齊,當地的房價資訊在2011年被知名仲介萊坊(Knight Frank)納入倫敦豪宅價格指數。

多個高檔地產專案、新增的交通網路、高檔零售商鋪和休閒設施,令倫敦金融城邊緣的地段得以躋身於倫敦中心高端地產的行列,向傳統的高尚住宅區梅費爾、騎士橋和貝爾格拉維亞等看齊。金融城畔是城市高端富裕的縮影,也是精明買家的不二之選。

更詳細內容請看:《東倫敦的熱門時尚地:肖迪奇》

倫敦矽谷 科技城(Tech City)

科技城(Tech City)位於倫敦中部和東部,從倫敦東區的老街(Old Street——倫敦中心與東區的分界線)到伊麗莎白女王奧運公園(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2008年,這裡只有約30家科技企業;到2010年1月,達到85家,著名企業如:思科、英特爾、亞馬遜、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紛紛入駐;過去幾年間,倫敦的科技企業數量增加了76%,從原有的近5萬家增長到8.8萬家。

英國首相和倫敦市長也對科技城的發展十分重視和支持,現在科技城內科技公司、數字和創意等企業雲集,使該地區成為僅次於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的世界第三大科技中心,被譽為倫敦的「矽谷」。近年來,隨著倫敦奧運園區的建成,充滿蓬勃朝氣的科技城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繁華的牧者叢(Shepherd’s Bush)

牧者叢(Shepherd’s Bush)基本以住宅區為主,整個區域最核心的地帶正是一塊三角形的小樹林,叫牧者叢綠地,三角綠地的四週有許多的店鋪、餐廳、市場,滿足著區內居民的日常所需。牧者叢最出名的是北側的白城(White City)。白城曾經是BBC的總部所在地,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裡,BBC大量的電視和廣播節目都是在白城的BBC電視中心完成的。

落於牧者叢的耗資16億英鎊、占地15萬平方米的英國第二大購物中心——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 Shopping Centre)。(來源:Depositphotos)
落於牧者叢的耗資16億英鎊、占地15萬平方米的英國第二大購物中心——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 Shopping Centre)。(Depositphotos)

牧者叢地區十分繁華,這裡有大量購物場所,周圍薈集了世界各地美食的餐館和酒吧。耗資16億英鎊、占地15萬平方米的英國第二大的購物中心——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 Shopping Centre)也坐落於此。

繁華又不乏高雅,牧者叢還建有很多大型的音樂廳,如牧者叢帝國音樂廳(Shepherd’s Bush Empire)、叢林音樂廳(Bush Hall)和叢林劇院(The Bush Theatre)等。

更多詳情請看:

《倫敦海德公園西面的「牧羊人、錘匠、奶酪》

《寧靜富有的西倫敦W4、W6和W12地區》

高雅的奇斯克(Chiswick)

西倫敦奇斯克的Chiswick House是18世紀英國建築上最輝煌的典範。伯靈頓的第三位伯爵從他在意大利的旅行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個高貴的羅馬風格的別墅。(Depositphotos)
西倫敦奇斯克的Chiswick House是18世紀英國建築上最輝煌的典範。伯靈頓的第三位伯爵從他在意大利的旅行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個高貴的羅馬風格的別墅。(Depositphotos)

奇斯克(Chiswick)是西倫敦的傳統富人區,屬於豪恩斯洛(Hounslow)倫敦自治市,周邊餐廳酒吧林立,有不少高雅的米其林餐廳,各式各樣的時裝精品店和高檔品牌零售店,同時這裡還有眾多優秀的學校,深受年輕家庭歡迎。對於那些既想享受都市的便利與繁華,又想遠離城市喧囂的人來說,奇斯克是極好的選擇。

這裡安全、寧靜、富裕又交通便利,到希思羅機場開車僅需20分鐘。近年來奇斯克新建了一些公寓和配有私人花園的聯排別墅,給這美麗富裕的城市再增一份活力。

奇斯克被鄰區譽為「鄉村風光的天堂」,很多當地的公園是西倫敦最好的。Chiswick House and Gardens公園最近獲得1,210萬英鎊的修復項目的支持,修復後公園內華麗的園林景觀、壯觀的建築和各種時令花卉,讓人流連忘返,不容錯過。

更多相關內容請看:《千年文化古鎮——倫敦西北的哈羅 》

復興的漢默史密斯(Hammersmith)

橫跨泰晤士河的漢默史密斯大橋(來源:Depositphotos)
橫跨泰晤士河的漢默史密斯大橋(Depositphotos)

漢默史密斯(Hammersmith)是倫敦重要的商業和工作中心,有許多著名公司的分部或辦公室都設立在漢默史密斯的東部,在過去的幾十年,曾經是倫敦波蘭人的主要聚居中心。

漢默史密斯近幾年生機勃勃,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年輕上班族,該地區開發了不少新專案。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國王街重建項目(King Street Regeneration),項目包括新建電影院、住宅、公共廣場和一些零售商店,會使當地的生活環境更為舒適便利。

漢默史密斯距離泰晤士河只有幾分鐘的步行路程,當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可以方便地來到河邊散步、欣賞晚霞或到寧靜的公園中放鬆身心。這樣舒適的生活方式已經吸引了多元化的居民:無論是想找最熱門學校的家庭(Brook Green的法語學校吸引了很多法裔居民),還是在西倫敦置辦房產的年輕投資者,漢默史密斯都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蒸蒸日上的九榆(Nine Elms)

沃克斯豪爾(Vauxhall)的泰晤士河邊景致(來源:Depositphotos)
沃克斯豪爾(Vauxhall)的泰晤士河邊景致(Depositphotos)

九榆(Nine Elms)包含了南岸從Vauxhall到Battersea的部分土地。從Chelsea Bridge至Lambeth Bridge,涵蓋了East Battersea、Vauxhall 和Albert Embankment。有著充足的開放綠地和公共區域。

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的計劃(Mayors London Plan)將九榆規劃為倫敦市中心最大的復興工程之後,顯著的變化接踵而至。在短短的幾年中,巴特西和九榆從萎靡不振的沒落工業區,快速蛻變成為一個蒸蒸日上、人氣越來越旺的優質生活區。美國大使館也已決定在2017年從Mayfair遷至Nine Elms。

九榆復興工程被稱為「河對岸的經濟增長催化劑」,包含1.6萬套新房和2.5萬個就業崗位。在未來十年中,將有來自於私人和公共部門的100億英鎊的投資灌注在整個九榆的社區改造,其中包括兩個新的地鐵站(北線,直連西區、金融城和北倫敦),重新設計的公路網路和橫跨泰晤士河的步行橋。

名人輩出的克羅伊登(Croydon)

克羅伊登老城(來源:wikipedia)
克羅伊登老城(wikipedia)

克羅伊登(Croydon)是大倫敦的11個大都會中心之一。其名字蘊含「番紅花之谷」之意,名人輩出。

克羅伊登高街是當地各種商店和餐廳的集中地,北街North End的人行區域尤其繁忙。克羅伊登還是英國境內率先採用有軌電車的先驅。在市區內,電車、公車、火車三大系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網路,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有軌電車途經克羅伊登區內諸多重要地點,包括克羅伊登西站、熱鬧市集,以及宜家商場等。

克羅伊登正在進行一個重大的振興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該地區成為倫敦的「第三城」。該計劃正在向克羅伊登注入35億英鎊的資金,重點用於興建青年俱樂部、殘疾人大學,以及四星級酒店三個主要項目。

在脫歐和印花稅政策影響下,倫敦房市很不景氣。在這種情況下,根據Zoopla資料顯示,克羅伊登去年的房價依然上漲了6.66%。

了解克羅伊登,更多請看:《克羅伊登——大倫敦南部的「番紅花之谷」》

歷史名鎮 格林威治(Greenwich)

格林威治公園中的國家航海博物館(來源:Depositphotos)
格林威治公園中的國家航海博物館(Depositphotos)

格林威治(Greenwich)是位於倫敦東南二區的、泰晤士河以南的著名歷史古鎮,以其海事歷史、作為本初子午線的標準點、以及格林威治時間以其命名而聞名。

這裡著名的格林威治公園(Greenwich Park)是倫敦東南部最大的綠地之一,面積達74公頃,曾是英國皇室的狩獵地。格林威治公園也因為著名的本初子午線成了每個慕名遊客的必經之地。由於這裡保存了高密度、高品質的具有歷史和建築意義的建築群,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格林威治交通十分便利,在現有兩大地鐵線路的基礎上,倫敦水上擺渡巴士(Thames Clipper)專門提供從格林威治直達對岸金絲雀碼頭的通勤服務,到金絲雀碼頭僅需要3分鐘,更好地將商務區和住宅區聯結起來。

寧靜的綠洲 考克福斯特斯(Cockfosters)

考克福斯特斯的特倫特公園(Trent Park),占地面積約413英畝(167公頃),公園內有精緻的湖泊、古老的森林、壯觀的歷史遺蹟和被列為英國保護建築的建築遺址。(來源:Wikipedia)
考克福斯特斯的特倫特公園(Trent Park),占地面積約413英畝(167公頃),公園內有精緻的湖泊、古老的森林、壯觀的歷史遺蹟和被列為英國保護建築的建築遺址。(Wikipedia)

考克福斯特斯(Cockfosters)位於北倫敦郊區,部分地區屬於恩菲爾德倫敦自治市(Enfield),部分地區屬於巴內特倫敦自治市(Barnet)。

當倫敦市中心的房價越來越遙不可及時,美麗安靜的考克福斯特斯如同一顆閃爍著獨特光芒的珍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關注。

這裡汲取了兩個地區的精華:身處風景如畫的鄉村和生活在理想的現代。同時,乘坐交通工具能快速到達倫敦中心,通勤方便。因此吸引了很多名人、上班族和家庭來此置業。近幾年來,這裡的房價開始快速上漲,是難得的投資機遇。

考克福斯特斯綠地很多,其中最大的是特倫特公園(Trent Park),占地面積約413英畝(167公頃),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休閒放鬆的絕佳去處。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

《北倫敦的滄海遺珠 考克福斯特斯 Cockfosters》

《雄雞場主鎮–倫敦地鐵北頭兒的「小城故事多」》

倫敦西北的空軍之城–科林達(Colindale)

北倫敦科林戴爾花園 Colindale Gardens(圖片來源:www.colindalegardens.com)
北倫敦科林戴爾花園 Colindale Gardens(圖片來源:www.colindalegardens.com)

科林達(Colindale),位於大倫敦的內巴尼特自治鎮 (London Borough of Barnet)內,其西側的主要購物街位於大倫敦布倫特自治鎮。

科林達距離倫敦市中心查靈十字大約8英里,是一個典型的倫敦近郊地區,曾以皇家空軍之地的身分而著名。科林達區靠近布倫特十字購物中心( Brent Cross Shopping Centre),到達布倫特十字乘坐地鐵僅需7分鐘。

科林達區有兩個地鐵站,一個是位於Northern Line的Colindale站,另一個是位於Jubilee Line的Kingsbury站,都屬於Zone 4。從科林達乘坐地鐵,僅需29分鐘,就可以到達查靈十字,再轉乘到金融城十分方便,很適合金融城的上班族。

更多詳情請看:《倫敦西北的空軍之城–科林達》◇

綜合報導|明曦  責任編輯:逸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