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慢就業」是觀念還是現實?

人氣 625

【大紀元2017年08月30日訊】近日,有陸媒介紹稱,「2017年畢業季,第一批95後畢業生從象牙塔步入社會」。僅通過對幾位不參與「普通就業」的95後應屆畢業生的採訪,陸媒就得出了如下結論:95後畢業生就業標準變得「隨性」了起來,「畢業就應當立即工作」的固化觀念迎來衝擊,「慢就業」、「不就業」、「特殊就業」加入了新生代畢業生們的選擇。

這話聽來讓人覺得不夠真實的地方就在於,中國到底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還能保持著一份「隨性」的姿態?在「有錢就任性」的大環境下,「隨性」又是否同樣需要經濟上的支持?此外,更值得一問的是,過去的「畢業就工作」以及現如今的「慢就業」、「不就業」到底只是一種想想而已的觀念,還是不得不去面對的現實?

在陸媒提供的案例之下,有專家總結道,「大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為大學生提供了『慢就業』、『不就業』的溫床和土壤」。與此說法相符的是,上面幾位打算「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不著急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也是因為來自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最起碼能暫時得到父母的資助,不必為生計發愁。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也仍在隻言片語間流露出對自己沒能「畢業就工作」所感到的壓力與擔憂。

其中一位學生坦言,「(壓力)多半來自家庭吧,畢竟畢業了還是要花家裡的錢,有點過意不去,還有就是社會壓力,自己的工作經驗不足,有時候不容易被公司接受,最後就是心理上的壓力,身邊很多同學都已經選擇了工作,而我還在原地踏步」。正是因為這些讓自己無法真正輕鬆起來的壓力,幾位不急於找工作的畢業生也紛紛選擇了學習充電、實習或者先就業、再擇業。就連那位打算用一個「間隔年」來旅行的畢業生,也決定提前半年結束旅行,回來找工作。

2016年曾有數據顯示,48%的95後畢業生選擇「不就業」,而其中,只有4.8%的人是因為要體驗「間隔年」。這足以說明,在中國,有條件可以「隨性」的用一年時間、慢慢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實在是太有限了。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將無一例外的在畢業時面臨「就業困境」。而解決困境的辦法,按照經濟壓力,可分為「慢就業」、「不就業」以及「特殊就業」。可見,這並不是什麼觀念問題,而是一種迫於現實壓力而做的不得已選擇。

對此,有專家認為,如今中國大學生「產生了畸形的就業觀」,「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職場需求,也不了解社會行情,就一味高估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一般職業」。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尚未太多機會接觸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能真實的了解社會行情?如何能讓自己將專業特長與職場需求結合起來?若結合這兩點,其實不難發現,這根本就不是大學生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而是大學在致力於培養人才時應該考慮的問題以及履行的責任。

面對長期的專業與就業不對口,教育部門與高校就應該反思,這些專業是否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早就與社會脫了節?而學生盲目的高估自己,又是否跟大學在招生時,只一味強調某專業優勢、誇大其就業形勢有關?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同時指向了一處,那就是越有前景的行業、越有發展的公司,其職位並不完全是「擇優錄取」,按需分配,而是早就被這個極權體制下的上百個紅色家族壟斷了。

政府機關自是不必說,包括大學、醫院、廣電系統在內的企事業單位,以及大型國有企業、500強,且不提有頭銜、有職稱的高薪崗位,就連在編的、有正式合同的普通職位,也不是大學畢業生僅憑一己之力能獲取的。

其實,已有專家指出,「當前不少大學生拒絕就業,甚至等待家長提供幫助,試圖通過家長的人際關係找到自己滿意的職業」,這就是導致「慢就業」、「特殊就業」現象出現的原因。雖說是一句批評,但從中不難看出,如今連大學生都知道找工作要托關係、找熟人了。同時也足以表明,這種「畸形的就業觀」並不是個別人的小心思,而是整個社會早已形成的大氣候。

此外,對專家提到的「滿意」一詞,我們還需多問一句:對於中國大學生來說,何為「滿意的職業」?是喜歡,是適合?一個月的工資不能吃飽、穿暖、有房住的工作,顯然不能由著自己的喜歡和感覺來取捨。更悲催的是,如果得知這樣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大學文憑時,付出了四年光陰與爹媽血汗錢的大學生們又情何以堪呢?

由此,「慢就業」背後所折射出的彷徨與無奈也就足見一斑。或許只有到了此時,中國大學生們才能意識到,他們早在入學之前、甚至為了高考埋頭苦讀之前,那些被國家、學校、父母描畫出來的個人前途、就業前景,就已經是脫離現實了。國家連帶著整個教育系統的忽悠,說到底,就是為了一個「利」字。對中共治下的教育部門以及眾多高校來說,只要能靠招生騙來錢,大學生們到底是快就業、慢就業,還是不就業,都跟它們毫無關聯。#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創新高 就業更難
【網聞】民間高人深度解讀大陸失業率真相
大陸失業率今年或為6.5% 高於官方數據
顏丹:「慢就業」背後的真實現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