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角落微光」啟動 街友導覽台中舊城故事

創辦人張景皓在英國學成回國後,即回國籌備資金準備成立公司,2015年資金穩定後正式成立「角落微光」。(鄧玫玲/大紀元)

人氣: 32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隱者地圖」由角落微光負責啟動與執行,包含企劃、行政人事安排、行銷、資金籌措運用等。培訓期間,找來專業的導覽師資授課,告訴他們台中中區的故事,並從中找出自己的回憶,最後融合成一個個獨特的人文故事。課程結束,隱者通過考核後可成為正式導覽員,民眾可透過角落微光平台預約付費導覽,導覽所得是六四比,其中角落微光取4成,6成將歸予城市隱者。

順福導覽員帶領遊客走訪台中火車站,在火車車廂前合影。(角落微光)
順福導覽員帶領遊客走訪台中火車站,在火車車廂前合影。(角落微光)

社企是營運獲利之餘 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角落微光創辦人張景皓做過很多社會服務,其中最長久的是到偏鄉從事英語教學,「大概有10年的時間,當時他與一群留學生去偏鄉教孩子英文成立教學營隊。」共同創辦人楊兆琪表示,張景皓有很多改變社會的想法,但一直沒有接觸到社會企業這個領域,「直到2006年他向Johnnie Walker每年舉辦的夢行者募資計畫投了一個企畫案,規劃在每個偏鄉成立一個英文種子營,就因為這個成功的企畫讓張景皓得到一筆獎助金到英國去學社會企業。」楊兆琪說,「社企這種型態對台灣民眾來說可能是很新的型態,但在英國已經很成熟,是以創立營利公司的模式,在營運獲利之餘,回饋社會,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和非營利組織不同。」

張景皓在英國學成回國後,即回國籌備資金準備成立公司,2015年資金穩定後正式成立「角落微光」,楊兆琪說,「其實社企事業在台灣還是屬於實驗性質,角落微光做的區塊比較困難,因為服務的街友幾乎都長輩,當初在推出計畫時想法很單純,只是覺得導覽這個工作很創新很有意義,但是卻好像是一部高水準的電影,叫好不叫座。」

不收贊助不接受捐 單純經營模式

「我相信街友導覽這個構想很多人都覺得好,但是願意付費參加的民眾似乎不多。」楊兆琪感慨地說,「不能立刻讓民眾買單的原因,可能不是單一的付費問題,文化性質的活動在台中做起來本來就比較辛苦,何況我們不收贊助不接受捐款。」國外很多社企都是靠捐款的,「但是我們不想經營得太複雜,希望像當初的想法一樣,單純一點。」

「其實街友導覽的活動,必須投入的時間和人力很多。」楊兆琪指出,「我們除了4個月的培訓課程外還有很多事要做,街友族群的工作狀態不穩定,身心的問題也要處理,所以正在評估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當前法令的設限,很多想到的方案不能做,新計劃的進展因此變得非常緩慢。」

角落微光工作人員:楊兆琪、小梅、劉曜寬。(鄧玫玲/大紀元)

劉曜寬:其實大部分無家的人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

計畫專員劉曜寬來到角落微光工作雖然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其實他在社會議題方面已投入很多心力,像是關心中區老房子與綠川水質環境問題,他都參與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來到角落微光才真正接觸到社企這區塊。

與街友族群接觸的這段時間劉曜寬感受到,「其實大部分無家的人和我們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他們遇到了生命中的重大挫折,跌落了人生的谷底卻找不到任何救援的管道。」他發現很多無家的街友都有工作的意願,他們也都有工作,會去做臨時工,也做很多撿拾回收的工作,但是他們的年齡都偏高,很多雇主沒有僱用的意願,劉曜寬說,「還有很多曾是重勞力工作者,如今年老體衰全身病痛,才會面臨失業無家的狀態。」

順福導覽員特別安排的猜謎,以舊車站的外牆的裝置為題。(鄧玫玲/大紀元)

劉曜寬特別提到街友導覽員順福,他原本是在建築工地做鐵工,曾經積蓄了一筆錢想要整修家中的老房子,然而就在一切準備就序的隔天凌晨發生921地震,家屋與現款一夜之間埋在土石中,之後,想要再去建築工地工作也無法如願。劉曜寬說,「儘管街友們現在仍有工作的意願,但是工作時間不能太長,一天工作八小時對這些年長街友是非常吃力的,所以角落微光企畫了新的街友工作項目,像是賣甜甜圈及獨立出刊的小書。」

導覽小梅的心聲 有了新的人生

負責導覽「青春倒退魯」的小梅,104年來參加培訓後即開始導覽的工作,她感到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後,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後,心情愉快很多。」小梅開心地說,「導覽活動時遊客都對我很好,常買些東西與我分享,我現在身體也健康起來,和之前的憂鬱多病完全不同,感覺自己有了新的人生。」

負責導覽「青春倒退魯」的小梅覺得有了固定工作後,心情愉快很多。(鄧玫玲/大紀元)
小梅導覽員帶領遊客來到台中中區中山綠橋。(角落微光)

台中後火車站的人生故事–隱者順福導覽

台中火車站的鐵路已高架化了,舊火車站已停用,新的火車站正如火如荼地趕工興建,在一片建築工程的吵雜聲中,隱者順福仍舊慢條斯理的述說著台中火車站久遠的故事。

兩個世代的台中火車站 從木作到磚造

第一代的台中火車站是在1908年完工通車的,順福手持著解說的照片指出,「當時火車站是採用俗稱日本杉的檜木建造的,但因為火車站的地勢較低,濕氣偏重,檜木的香氣又容易招惹白蟻,因此車站的木建築受到白蟻的嚴重蛀蝕,所以才有了第二代的磚造火車站。」順福說,「那時在建構這種紅磚白牆的車站時,都是用混泥土和鐵筋,巴洛克風格牆柱上裝飾的貝殼紋飾,都是手工捏製,完全出自工匠的巧手。」

第二代磚造火車站,巴洛克風格牆柱上裝飾的貝殼紋飾,都是手工捏製,完全出自工匠的巧手。(鄧玫玲/大紀元)

火車站外牆兩個小謎題  猜猜這是什麼?

車站外牆巴洛克造型的長型牆面底部有圓形的小座椅,很多乘客坐在上頭歇息,順福指著水泥填實的椅面給遊客出個小謎猜,「你們猜這是什麼?」遊客們馬上猜到這不是普通的座椅,雖然還是猜不出來這是啥東西?但是會仔細觀察牆面的底部,當發現它其實是一個圓形的石盆,石盆面下還有一個出水孔?順福的謎底就揭曉了,「這是洗手盆喔,因為那時是火車都是燒煤的,很多乘客會來這裡洗掉不小心沾到手的媒灰。」

順福導覽員為遊客解說舊車站外牆的廢棄的圓形洗手盆。(角落微光)

「小時候火車站這裡也沒什麼車輛來往,最常出現的是載貨的牛車,汽車非常少見。而且能夠乘坐汽車都是日本人,台灣人不能坐汽車喔!」順福回憶起他童年的生活時說,「我會在晚上時來火車站寫功課,因為家中沒有電燈,連蠟燭都沒有,都用煤油燈,只有火車站有電燈啦。」

後火車站「新莊仔」 香蕉外銷市場

說完舊火車站的過往時光後,順福便帶著遊客來到後火車站,他說這裡舊地名叫做「新莊仔」,以前是香蕉市場,台灣中部生產的香蕉都聚集到在這裡販售,他手指著遠方的糖廠說,「那裏會有五分車過來載貨,載著糖也載著香蕉到港口去外銷,當時台灣香蕉外銷到日本的數量很大,文青果組合會社就是將台灣農產品外銷日本的公司。」

「文青果組合會社」整棟採清水磚工法,最上層的山牆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鮮明的「文」,這就是青果會設的商標。(鄧玫玲/大紀元)

後站古蹟建築 文青果組合會社

鼎鼎大名的「文青果組合會社」就位在後站的復興路上,被稱作「香蕉大王」的陳文銘斥資建設的一棟巴洛克式洋房,整棟採清水磚工法,最上層的山牆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鮮明的「文」,這就是青果會設的商標,左右側的女兒牆,都雕塑了一艘戎克輪載滿貨櫃駛入港口,有「大船入港」的平安吉祥象徵,女兒牆的左右邊角都有一隻像中國獅的雕像,但是順福說:「那兩隻是大象,有長長的鼻子!是太平有象的意思。」

不繁華的後站 處處歷史遺跡

「文青果組合會社」這麼典雅的古蹟建築,現在還是有家族的後代住在裡面,附近的店家也都小有名氣,有八十年歷史的餅店一福堂,六十年歷史的香菇肉羹,走在台中火車後站的小巷弄裡處處是歷史的遺跡,一段被填實的五分車軌道,一群被強拆了一半的台鐵宿舍,及大門關閉暫不營運的20號倉庫。一直不很繁榮的火車後站卻保存了無數珍貴的歷史古蹟,福順帶著遊客穿梭在彎曲狹小的巷弄中,幾乎每一個步伐都走在時光隧道裡。

*角落微光結束營業公告:

2018是角落微光成立的第三年,角落微光的成立是愛與勇氣的展現,而背後更大的想法是要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典範,很可惜地,我們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本來,我們預計是要轉手,但和幾個團隊討論後,我們正式決定於2018年4月30日終止角落微光這個企業體和所有相關服務。◇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