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革命?孫中山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作者:仰岳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鍾元/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71
【字號】    
   標籤: tags: , ,

「桂林」不單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它優美的山水景緻更是聞名全球,南宋文人王正功的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是對它的歌頌,這裡除了山水美景外,還是一個影響近代史甚鉅之地。

這曾是孫中山先生設立的北伐軍的大本營,他曾在這裡接見了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Maring,原名Hendricus J. F. M. Sneevliet),這是國民政府和共產黨第一次正式接觸,當時在談話時孫中山就揭示了國民政府和共產黨在根本上互為對立的本質……

不該是你抬我

中華民國建立初期,國家正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狀態,1919年,孫中山為提振革命精神吸取更多的民眾投入,於是改組了中華革命黨,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不久後他又重建廣東根據地組織國民政府,並獲選為非常大總統。這時桂系軍閥陸榮廷進犯廣東,孫中山命令陳炯明組織各省軍隊反擊,經過三個月的戰鬥終於擊敗了桂系的部隊,占領了廣西。

孫中山認為國家不可以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因此決定北伐以統一全中國,他準備前往桂林成立總部,督師北伐。他雖然已是總統職位,但是很多作風仍保持與平民一樣,在一路上也留下了許多小故事。

國父孫中山手書「博愛」。(國父紀念館/廣東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鍾元翻攝/大紀元)

有一天孫中山坐在轎上,與轎夫聊天,談話中問轎夫們,各有多大年紀了?

當時有一位轎夫回答說:「我已經60歲了。」

孫中山一聽,連忙叫轎夫停下來,抱歉地說:「我的年紀比你小,不該是你抬我,按理由應該是我抬你才對。」

說完就走出轎來,路上一邊走一邊向轎夫解釋革命的道理,並關心他的生活起居。

轎夫抬著空轎走完這一段路程,心裡激起了對孫中山的敬愛之情,因他一生給無數達官貴人抬轎,從未有人體卹過他,更何況一國的總統以平等的地位和他談話,最後二人離別時,這位60歲的轎夫不禁淚眼汪汪。

為何革命?

1911年1月,國父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孫中山抵達桂林後,住進了前明朝藩王的故宮王城,這裡過去原本不准閒雜人進入,但孫中山入住後便解除了這禁令。他在這裡的禮堂有三次著名的演講,每次演說都是人山人海,他一邊在這裡組織軍隊誓師北伐,空閒時他還遊歷了七星岩,與當地百姓閒話家常,還讓侍衛們親身為當地百姓修築道路,孫中山一共在這裡待了四個多月,這期間他與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Maring,原名Hendricus J. F. M. Sneevliet)於1921年12月進行了會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發生了革命運動,列寧推翻了帝俄建立了共產黨政府,組織了蘇維埃共和國。在這個政府成立之初,對中國表示非常友好,它不單自動宣布放棄當年在帝俄時代於中國的一切特權,還放棄了庚子賠款,同時表示它同情中國國民黨,願意幫助一切曾被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這一個行動非常具誘惑性,因而當時很多中國的青年們都受其誘惑,認為蘇俄是一個以平等待我的國家,甚至有很多人因此嚮往共產主義。

到了1921年,陳獨秀等人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並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隔年又在廣州召開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支部。

這時,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認為要與國民黨合作,以其作為滲透中國的跳板,因而前往桂林拜訪孫中山,進行會談。馬林在見面後,就表示了對國民黨的同情、支持與友好,當時的談話起初很和諧,但最後談到關鍵的問題——對革命的看法時,就有了不少衝突,最後兩人是不歡而散。

當年國民黨的宣傳部長張繼先生在武漢聯席會議的紀錄上,寫下了這場對話:

馬林一開始就問:「你的革命思想,基礎是什麼?」

孫中山回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馬林不解其意,因此會談中孫中山也一直用簡單的話語解釋這道統與國民革命的意涵。

在會談的最後,馬林問了孫中山:「你們中國為什麼要革命?你為什麼要領導革命?」

孫中山回答得非常簡單,他說:「我是為了愛人類而革命!

馬林聽了之後很不以為然,他回說:「愛人類而革命,這種革命很難成功。我們共產黨人是為了恨人類而革命。

這一段談話是很重要的歷史紀錄,也是一針見血之論。說明了當時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和共產黨本質上對立的思想:孫中山先生是為了愛人類而革命,是為了救人而來;共產黨是為了恨人類而革命,是為了毀人而來。

為「愛人」與「恨人」革命的差別

孫先生去世後,繼承領導國民政府的蔣中正總統曾經在演講中說到,孫總理眼裡充滿中國人民受壓迫的事實、求生存的呼聲,所以毅然擔負起拯救民族的責任,領導人民實行革命。他的革命動機,是由於愛人。革命過程中,不許恣意殺戮,成功後,社會就可以實現和平。

蔣中正也說,俄國人民因為受專制壓迫和地主剝削,人民對於統治階級充滿了憤怒與怨恨,共產黨利用人民的這種心理,鼓動所謂無產階級為自身利益不分善惡的打擊其他階級,所以他們的革命是基於恨,革命的過程中,會發揮凶殘的行為,就是在革命成功後,社會也不能消滅仇恨、鬥爭的現象。

後來中國共產黨也運用了這種心理戰術奪取了中國政權,對比目前海峽兩岸民主與共產制度迥然不同的社會氛圍,以及雙方政府面對國際事務的應對態度與行為,在在應證了「愛人」與「恨人」兩種革命理念實現的最終結果的天壤之別。

參考書目:

《孫中山傳奇》 作者:石靜宜 可築書房1990年 出版

《中國通史一百講》 作者:陳致平  嘉年出版社1977年 印行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演講:本黨國民革命和俄國共產革命的區別@*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回憶父親蔣介石的教誨,蔣經國曾以《易經》中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父親蔣介石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細節,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絲毫懈怠和含糊。而蔣介石對兒子的教育,從《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家諭》所記錄的家書中可見一斑。
  • 孔祥熙,字庸之,山西太古人。孔祥熙三歲喪母。小時候因為生病,在美國教會開辦的醫院中治好了疾病。後來,又經過教會的介紹,孔祥熙赴美留學,從歐柏林大學畢業。留學期間,認識了孫中山先生。至清朝宣統年間回國後(1907年),孔祥熙在太古創立銘賢學校,出任校長。
  • 台灣民主自由
    蔣經國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他知人善任,啟用一批優秀的官員,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經濟起飛的國家,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他晚年也解除了種種的政治禁令,讓台灣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
  • 歷史上的今天,林肯:失身草莽良亦寇,一朝稱王賊亦雄。天地黑白早有定,是非成敗轉頭空。獨立自由血鑄就,想拿走就拿走?不中!
  • 蔣介石是近代知名的領導者,大多數人普遍以為他是一位冷酷的軍事強人,其實檢視他的日記與過去侍衛的回憶錄,可發現許多他個人在私底下與人熱情互動、為人設想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在他「車遊」期間最為多見,而「車遊」則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之一……
  • 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向北京,這一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關鍵時刻,湖南名士唐才常與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都在此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活動,然而這些起義事件最後都以失敗收場,這一年也是革命黨人普遍感到最為低潮的一年,然而孫中山並不氣餒,本文將述說他在惠州起義前後的小故事…...
  • 上海市,不單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自民初以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同時它也是中國近代革命家孫中山駐足居留最久的地方之一。
  •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不僅是20世紀叱咤風雲的政治領袖,而且是激勵人心的一流演說家、榮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悠然自得的業餘畫家。其是非功過雖有不少爭議,但這位在至暗時刻發出雄壯獅吼的前首相仍被民眾選為「最偉大的英國人」。其危難歲月卓越的領導力,至今仍為英美政要們欽佩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