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

【歷史的瞬間】索爾仁尼琴與《古拉格群島》

文/江峰
俄羅斯作家兼歷史學家索爾仁尼琴。圖為1974年2月15日,索爾仁尼琴在科隆拍攝的肖像。(AFP)
font print 人氣: 7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1945年,在東普魯士的前線,蘇聯紅軍的炮兵連長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台譯索忍尼辛),在炮火延伸打擊結束之後,帶著一身的火藥和泥土回到掩體指揮所。這裡有兩名紅軍契卡人員在等著他,他們現在叫做內務人民委員軍事反間諜官員,他們的權力比政委還大。索爾仁尼琴看見他們,一股寒氣從脊梁骨爬上來。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

「是我。」

「我們截查了你的一封通信。」

「截查了我的一封通信?」

「是的,這很正常。我們注意到,你正在使用非常歹毒的語言,描述我們偉大的統帥斯大林同志。我們不僅懷疑你的忠誠,這已經不能讓你在前線承擔指揮職務。而且我們有理由懷疑你陰謀建立反蘇組織。」

於是這位因為作戰勇敢兩次獲得勛章的上尉連長被撕掉了肩章和帽徽,在戰友們驚恐的眼光注視下,被帶離了前線。索爾仁尼琴被判刑8年,投入監獄。

索爾仁尼琴在入獄後沒有多久,就病倒了。經過檢查,醫生斷定他得了胃癌。

「索爾仁尼琴,我們已經會診了,我們認為你還能活三個星期。我們會給你進行手術,但是那不會有什麼作用。我很遺憾。」

索爾仁尼琴面對事業、榮譽的瞬間被剝奪,如今生命也被宣判結束。他已經幾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深夜病房裡的奇遇

手術做完,已經是後半夜了。沒有親人的關心,只有無盡的孤獨和恐懼。索爾仁尼琴在黑夜中,突然聽見另一張床位上傳來一陣低啞無力的聲音。他最初以為那是另一個無助的生命的呻吟。後來他發現,那個病人似乎在跟他說話。

雖然在黑暗中看不清對方的臉,但他開始了解,那是一位同樣因為反對斯大林專制,被判刑的基督徒醫生。醫生告訴了索爾仁尼琴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怎樣從猶太教轉成基督徒的心路歷程。在那個漆黑的夜晚,索爾仁尼琴進行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有啟迪性的一次談話。他聽清了那洋溢著福音的話語,像光,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對神的信仰,給了他後來作為作家,試圖治療人類心靈腐爛的永恆藥方。

大概是上帝的旨意,那位基督徒醫生和他講完話後,第二天清晨就死在手術台上。

從這一天開始,經歷了人生跌宕和生死交集的索爾仁尼琴開始具備宗教情懷。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才使他成為擁有了道德力量的偉大作家。

也許是上帝看到蒙主榮光的索爾仁尼琴,開始實現他今生的使命,便給了他額外的生命。

索爾仁尼琴不僅沒有像醫生說的那樣只能活三個星期,而且還完全康復,並最後頑強的活著,走出了可怕的蘇聯勞改營。

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不顧蘇聯的干擾,於1970年授予索爾仁尼琴諾貝爾文學獎。但直到1974年12月10日,索爾仁尼琴才在斯德哥爾摩從國王古斯塔夫手中接過這一獎項。(Ollf Lindeborg / Scanpix Sweden / AFP)

1956年,索爾仁尼琴被蘇聯政府解除流放。

1962年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為了利用索爾仁尼琴的作品,打倒斯大林體制,授意發表他的描寫勞改營生活的系列作品。然而,好景不常,赫魯曉夫旋即倒台,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又被禁止在蘇聯境內出版。但手抄文稿仍然以地下刊物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且流向國外。

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不顧蘇聯的干擾,於1970年授予索爾仁尼琴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揭露蘇聯整個勞改營內幕的巨著《古拉格群島》在海外出版。這一作品徹底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2月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簽署命令,剝奪了索爾仁尼琴的國籍,並強制押上飛機,將他驅逐出境。十個月後索爾仁尼琴流亡美國。

索爾仁尼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是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伊凡‧丹尼索維奇生命中的一天》,小說的主人翁伊凡堅守最起碼的人的尊嚴底線,無論專制的殘暴把人貶低到何等地步,都無法把人性徹底泯滅。被摧毀的人性,可以借上帝的恩典而得到救贖。

「人們忘記了神」

「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有價值。」

《古拉格群島》和《癌病房》等作品也是這樣。索爾仁尼琴意不在推翻共產黨,或者革命這個制度。他不是注重它政治上的罪惡,而是它的道德性的罪惡。索爾仁尼琴認為只有信仰,才能重新建立道德的根基,才會有愛、憐憫、公義、寬恕等神性,社會才能轉好。

索爾仁尼琴說:「我花了差不多整整五十年時間,研究我們的革命歷史,收集了很多見證。若是要我精簡地說出是什麼主要原因造成那場災難性的革命,吞噬了六千萬同胞的生命,我認為沒有什麼比重複這句話更為準確,那就是:『人們忘記了神,所以會這樣。』」

索爾仁尼琴表示,吞噬六千萬同胞生命的災難性革命的主要原因,「人們忘記了神,所以會這樣。」圖為索爾仁尼琴所稱的「古拉格之母」——臭名昭著的蘇聯勞改營所在地:索洛維茨基修道院。(Dmitry Kostyukov / AFP)

「索爾仁尼琴的筆 是上帝指揮的」

1994年索爾仁尼琴結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從美國的佛蒙特州回到了俄羅斯。他先飛到西伯利亞,當年曾關押他的勞改營總部所在地。面對歡迎的人群,他第一個舉動是俯身用雙手撫摸西伯利亞的土地。

索爾仁尼琴並沒有給迎接他並給他授勛的新總統葉利欽面子。他狠狠的抨擊俄羅斯擺脫共產主義道路,卻沒有清洗共產黨的邪惡。沒有像德國當年那樣清算專制黨徒的罪惡。而是急於私有化,沉淪在寡頭制度下,摧毀文化道德,是對人民的第二次盤剝。

葉利欽無奈地說:「索爾仁尼琴的筆,是上帝指揮的。」

索爾仁尼琴對於西方的自由主義也毫不客氣的批駁。說美國已經墮落到庸俗的物質消費主義裡了。事實上,某種意義上說有兩個西方,一個是重視傳統價值,強調基督信仰的保守派的西方;另一個是強調無神論、以自由的名義鼓勵放縱的左派的西方。一左一右,一直在西方激烈地爭奪思想和話語權力。索爾仁尼琴批判的,正是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觀察到,西方被無神論和自由主義長期侵蝕的現象。

2003年來,因為健康原因,索爾仁尼琴沒有出門,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別墅。儘管如此,他仍堅持每天伏案工作。

2008年8月3日,索爾仁尼琴心臟病發作。俄羅斯的偉大作家,人類的良心,索爾仁尼琴與世長辭,享壽89歲。

歷史上的今天,索爾仁尼琴:生命最長久的人並不是活得時間最多的人。因為永恆的比暫時的偉大,天國的比人間的偉大,靈性的比政治的偉大。@*#

(江峰時刻/新紀元提供)

——轉載自《新紀元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作家、詩人和歷史學家。生長於愛丁堡的他曾是律師,也當過副郡長。司各特的詩歌很受歡迎,但他最終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素有「蘇格蘭之魂」、「歷史小說之父」等美譽。
  • 林語堂筆鋒犀利,行文隨意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一笑。對了,這個中文「幽默」一詞,就是林語堂從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
  • 一場奇異的颶風席捲而來,所到之處一片飛沙走石。大風吹倒了禾苗,撼動了大樹,可謂颳得天昏地暗,令滿朝君臣震驚。這來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厲。
  • 他是人中翹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謀,一生秉持高節,始終不肯出仕為官。有一年,他遊歷趙國邯鄲,親眼目睹趙都面臨滅頂之災。他出面相助,猶如從海底升起的明珠,不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載,照亮了後世千秋。當李白吟詠「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吾人是否見賢思齊,與之同步?
  • 在中華文化史上,蘇軾是無人不曉的一代文豪,他的詩詞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傳,溫度不減。從小他就表現出不凡的器識和才華,留下的許多小故事足為見證,而他小時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連著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蘇軾的出生有如巨星橫空耀世,此後千百年的時空都被他照亮了;他從小就頭角崢嶸,展露非凡的器識,這些他小時候的小故事點點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爾斯泰
    在他看來,表達心底的真話,說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語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藝術的要務和唯一的目的。「藝術不是一種享受、慰藉或娛樂;藝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唯有透過藝術的影響力,才能促使人們和諧互助,暴力才會終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