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詩典】齊國倜儻生 千載結同心

文:白語曦
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句:「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潄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圖是 金廷標《廬山觀瀑》(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他是人中翹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謀,一生秉持高節,始終不肯出仕為官。有一年,他遊歷趙國邯鄲,親眼目睹趙都面臨滅頂之災。他出面相助,猶如從海底升起的明珠,不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載,照亮了後世千秋。當李白吟詠「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吾人是否見賢思齊,與之同步?

李白《古風》(其十)詩章,歌頌的濁世明珠,正是齊國高士——魯仲連。全詩曰: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

【詩文通述】

戰國末年,齊國名士魯仲連,亦簡稱魯連、魯連子(約前305年—前245年)。無論他的才氣、謀略,還是道德節操都十分高明美妙,為人瀟灑倜儻,可謂美善之至。

他的出現就像一顆明珠,從海底冉冉升起,揮灑出皎潔的光芒,照亮了天地。

他以雄辯之言論,說服了趙、魏二國,成功退卻了秦軍,建立了不世之功。在當時,他聲望高隆,名震天下,甚至照亮了後世,令後人無限地景仰。

他不為功名富貴所動,回首笑顧,謝絕了平原君的千金饋贈。

我李白和他一樣淡泊名利,也是豪放豁達之人。當事情一旦了結就拂衣而去,功成身退是我們的共同志向。

【詩典史話】

「卻秦振英聲」,是說魯仲連幫助趙國,退卻秦兵一事。

戰國末年,秦趙二國於長平大戰。秦將白起擊潰了趙國四十萬大軍。趙國慘敗後,秦軍圍困趙都邯鄲。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營救趙國。秦昭襄王得知消息後,傳信恐嚇魏王,誰救趙國就先攻擊誰。魏王不敢得罪強秦,就命晉鄙駐紮在湯陰,不敢冒然進兵。魏王認為,秦國意在稱霸天下,只要趙孝成王尊秦王為帝,就可免遭滅頂之災。

魏安釐王派將軍新垣衍(另作辛垣衍)走小路來到了邯鄲,由他遊說平原君,企圖慫恿趙國臣服,擁秦稱帝。時逢魯仲連遊歷趙國,知道了這件事。他要親自替平原君責問新垣衍,順道把他罵回去。平原君就安排了二人會面。

清《古聖賢像傳略》中的魯仲連像。(公有領域)

魯仲連志行高潔,名震天下,當時的諸侯貴族也都多有耳聞。新垣衍一聽魯仲連指名要見他,便託辭說自己是魏王臣子,眼下奉命出使,無意與之會見。但平原君已經提前把消息透露了出去,迫使新垣衍不得不見。

魯仲連原本打算替平原君責問新垣衍,然而當二人會面後,他一反常態,看著新垣衍卻是一言不發。

新垣衍很是不解。以他的觀察來看,凡是留在邯鄲城裡的人,很多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但他看到的魯仲連,並不像是有求於平原君之人。當時邯鄲城隨時可能被秦軍攻破,此時此刻危機四伏,無疑是一座危城。所以他不理解,為什麼魯先生仍要堅持留下來,待在城裡而不離開。

魯仲連說:「世人以為鮑焦(周朝隱士)沒有博大的胸懷,廉潔自守最終抱樹而死。其實人們都錯了。眾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只是為了己身打算罷了。那個秦國,是個拋棄禮儀,只顧崇尚戰功之國,用權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如果讓它肆無忌憚地稱帝,繼而為政於天下,我魯仲連只有跳進東海去死,實在不忍心作它的臣民。」

新垣衍得知,身為齊國人的魯先生留下來,只是為了幫助趙國。但是魯仲連無權無勢,也沒有一兵一卒,是個不慕名利的高潔之士,他究竟能拿什麼去幫?新將軍很好奇地問道:「先生打算怎麼幫趙國?」

魯仲連說,要請魏國、燕國來幫助。新垣衍相信,燕國會聽從魯先生的建議,至於魏國他就不敢苟同了。新將軍本人就是魏國人,現在奉魏王之命出使,就是為了使趙國臣服秦國,所以他實在不曉得,魯先生如何能說服魏國回心轉意。魯仲連卻說,魏國是沒看清強秦稱帝後的禍患,假如真的明白,一定會幫助趙國的。

在魯仲連的辯難和指責下,新垣衍表露出了對強秦的畏懼之心,「十個奴僕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量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因為害怕他啊。」新垣衍甚至大放厥詞,認為秦王是主,魏王是僕,甘願在強敵面前屈服稱臣。

一個堂堂的魏國將軍竟自甘事秦,視其為主。為警醒他,魯仲連大喝一聲:「那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這句話令新將軍大吃一驚:「魯先生,您說話也太過分了!」

魯仲連隨即以商紂王對待商末三公九侯、鄂侯、文王為例作為警示,說明秦王稱帝後,也必如商紂王對待諸侯一樣,故魏王將來一定也不會有好下場。魯仲連說,魏國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怯懦,一旦尊秦王為帝,秦王定會按照自己的喜好,肆意更換諸侯大臣,安插自己的親信,還會將自己的女兒、姬妾嫁入魏國王宮,逐漸架空王權。而新垣衍作為魏王心腹,也必會遭到秦國排擠,失去原有的寵信,從此一無所有。

魯仲連智慧高超,分析鞭辟入裡。新垣衍聽到此,頓覺坐立不安,當即站起來,向他恭敬地連拜兩次,不敢再慫恿趙國擁秦稱帝了。

秦國將領聽說此事後很是震驚,即刻把軍隊撤退了五十里。恰巧就在此時,平原君的妻舅魏無忌,也就是信陵君,奪下了晉鄙的兵權,率領大軍擊秦救趙。秦軍遭到攻擊後,便撤離了邯鄲。

「後世仰末照」,魯仲連一番話,使趙國擺脫了滅頂之災,亡國之患。其彪炳之功照耀後世,令人欽慕他的高節。可謂「一言之辯,強於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勝過百萬雄兵」。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秦國退兵後,趙國轉危為安,平原君封賞魯仲連,贈他一座城池,但是魯仲連再三辭謝,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設宴招待他,當喝到酒酣之時,平原君起身親自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著說:「最珍貴的莫過於天下之士的氣節,能為人排憂解難,消除禍亂而分文不取。如果收取報酬,那就是商賈交易之事了,我魯仲連不忍那麼做。」遂後辭別平原君,終身不再與他相見。

【語心吟賞】

魯仲連胸藏甲兵,腹有奇謀,不想出仕為官,經常遊走民間,混跡在齊趙大地。雖是一介布衣,卻能力折公侯,與貴族分庭抗禮。若不是他行事高義,名震天下,想必諸國也不會如此禮待他。

他身負高才,卻從不為己求得私利。哪裡出現危機,他就會出現在哪裡。智者之舌,或燦如蓮花,或鋒利如劍,助人解除危難後,卻能分文不取,悠然身退。

李白《別魯頌》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
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
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
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
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李白在《別魯頌》詩章中,將魯仲連的氣節與泰山相比擬,「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說泰山很雄偉高大,卻也高不過魯仲連的高義氣節。

「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李白欽讚魯仲連獨立於天地之間,氣度猶如清風,揮灑蘭香白雪。其人德品猶如錯落盤結在石上的古松,不為秋霜百般磨折而損毀。

「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道出了李白的心願,他願向先賢贈予忠言和鏤金鑲玉的寶刀,使二人永結高義,千秋不泯。

吾人重溫《古風》詩章,但願千載同心,感古今之時仍懷高尚。

參閱資料: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卷83
《資治通鑑‧赧王五十八年》卷5
《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卷20@*#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作家、詩人和歷史學家。生長於愛丁堡的他曾是律師,也當過副郡長。司各特的詩歌很受歡迎,但他最終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素有「蘇格蘭之魂」、「歷史小說之父」等美譽。
  • 林語堂筆鋒犀利,行文隨意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一笑。對了,這個中文「幽默」一詞,就是林語堂從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
  • 索爾仁尼琴:生命最長久的人並不是活得時間最多的人。因為永恆的比暫時的偉大,天國的比人間的偉大,靈性的比政治的偉大。
  • 一場奇異的颶風席捲而來,所到之處一片飛沙走石。大風吹倒了禾苗,撼動了大樹,可謂颳得天昏地暗,令滿朝君臣震驚。這來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厲。
  • 在中華文化史上,蘇軾是無人不曉的一代文豪,他的詩詞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傳,溫度不減。從小他就表現出不凡的器識和才華,留下的許多小故事足為見證,而他小時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連著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蘇軾的出生有如巨星橫空耀世,此後千百年的時空都被他照亮了;他從小就頭角崢嶸,展露非凡的器識,這些他小時候的小故事點點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爾斯泰
    在他看來,表達心底的真話,說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語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藝術的要務和唯一的目的。「藝術不是一種享受、慰藉或娛樂;藝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唯有透過藝術的影響力,才能促使人們和諧互助,暴力才會終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