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耶倫與北京經濟談判成效甚微

人氣 326

【大紀元2024年04月17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信宇編譯)本週早些時候,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在北京與中共高官會晤期間表示,她已與中共達成協議,「就國內和全球經濟的平衡增長展開深入交流」。如果以史為鑑,可以斷定這只是一個空洞的協議,只會拖延一些不可避免的結果。

耶倫部長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討論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和汽車等關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這個現象背後隱藏的一個事實就是,中國的低消費率和高投資率推動了製造業產能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快速增長。

中國和國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提高中國的儲蓄率,此舉抑制了消費,增加了對前景不明的基礎設施和產能的投資。儘管他們從經濟教科書中借鑑了簡單化的「剪切+黏貼」式解決方案,然而整個世紀以來,中共官方一直在迴避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早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時期,中共對企業的補貼和國家控制的金融業所導致的工業產能過剩一直主導著中共經濟政策的制定。2007年,總部位於瑞士的瑞銀集團(UBS)的一位經濟學家為國際貨幣基金(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組織撰文表示:「(中共)由於國內產能過剩,重工業企業通過在國內外畸高的市場份額收益,有效地從世界其它地區徵用了儲蓄。」

在小布什、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唐納德‧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執政期間,只要不發生任何極端意外,中共政權非常樂意成立工作組、召開雙邊會議,並承諾與華盛頓討論解決這些問題。儘管有各種承諾和工作組,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只會惡化,而且看不到停止的跡象。

如此一來,與中共達成的「開展深入交流」的協議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的消費需求充其量也就是疲軟低迷。自2015年左右以來,中國的汽車需求基本停滯不前,即便他們在不斷增加產能也無濟於事。中國汽車出口泛濫既源於需求不足,也源於產能過剩。中共和外國企業在中國建設的所有這些產能並沒有在中國成功消耗。

究其原因,主要障礙在於中國無意限制產能。中共領導層的首要想法就是每年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與美國脫鉤,控制未來產業。只有中國儲蓄者的大量投資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換而言之,中共政府對減少產能過剩問題和在全球市場上搶占通貨緊縮的市場份額毫無興趣。

中共的國家主導的金融模式導致了這個問題。當北京指定優先發展的行業,地方政府便與國有銀行競爭,爭取將這些行業吸引到自己的省份,這促使大量補貼和國家控制的投資湧入產能擴張。這種模式明顯體現在低利潤率、利潤增長疲軟和不良貸款增長上。儘管中國有著巨額的貿易順差和高儲蓄率,但其資本運用效率卻極低,這反映在股市百年來平淡無奇,銀行瀕臨破產。

儘管耶倫部長訪華後發布的新聞稿令人歡欣鼓舞,然而美國談判代表多年來一直試圖與中方合作,以減少其產能過剩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全球產品價格下跌,並對全球市場造成不公平的影響。整個世紀以來,美國官員與中共政府官員的會晤從未間斷過,然而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結果毫無改變。

這就令美國以及歐洲和日本等其它地區處境尷尬:如果中共不願意作出改變,那麼他們應該單方面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中共的政府補貼問題?這些補貼通過產能過剩影響了一系列產品的全球市場,已經成為影響全球市場穩定的毒瘤。

客觀而言,為了解決這個毒瘤,美國及其盟友手中有許多牌可以出,從反傾銷到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法律訴訟,再到徵收關稅。而現實情況就是,美國不應指望中國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對於這個問題,中共所為從來都是拱火澆油,而不是設法抑制。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賴特大學(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等。他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英國外交政策研究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他曾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後來移居美國。

原文:The Never-Ending Story of Negotiating With Beijing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中國禁聞】北京慇勤接待耶倫 拉攏美方投資?
【秦鵬觀察】中南海祭出3大招 耶倫批北京胡來
耶倫警告北京傾銷 美大使:我們汲取教訓自衛
耶倫在北京和李強會晤 聚焦美中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