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耶伦与北京经济谈判成效甚微

人气 326

【大纪元2024年04月17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信宇编译)本周早些时候,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北京与中共高官会晤期间表示,她已与中共达成协议,“就国内和全球经济的平衡增长展开深入交流”。如果以史为鉴,可以断定这只是一个空洞的协议,只会拖延一些不可避免的结果。

耶伦部长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和汽车等关键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低消费率和高投资率推动了制造业产能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快速增长。

中国和国际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提高中国的储蓄率,此举抑制了消费,增加了对前景不明的基础设施和产能的投资。尽管他们从经济教科书中借鉴了简单化的“剪切+黏贴”式解决方案,然而整个世纪以来,中共官方一直在回避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早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时期,中共对企业的补贴和国家控制的金融业所导致的工业产能过剩一直主导着中共经济政策的制定。2007年,总部位于瑞士的瑞银集团(UBS)的一位经济学家为国际货币基金(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组织撰文表示:“(中共)由于国内产能过剩,重工业企业通过在国内外畸高的市场份额收益,有效地从世界其它地区征用了储蓄。”

在小布什、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和唐纳德‧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执政期间,只要不发生任何极端意外,中共政权非常乐意成立工作组、召开双边会议,并承诺与华盛顿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尽管有各种承诺和工作组,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只会恶化,而且看不到停止的迹象。

如此一来,与中共达成的“开展深入交流”的协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的消费需求充其量也就是疲软低迷。自2015年左右以来,中国的汽车需求基本停滞不前,即便他们在不断增加产能也无济于事。中国汽车出口泛滥既源于需求不足,也源于产能过剩。中共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建设的所有这些产能并没有在中国成功消耗。

究其原因,主要障碍在于中国无意限制产能。中共领导层的首要想法就是每年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与美国脱钩,控制未来产业。只有中国储蓄者的大量投资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换而言之,中共政府对减少产能过剩问题和在全球市场上抢占通货紧缩的市场份额毫无兴趣。

中共的国家主导的金融模式导致了这个问题。当北京指定优先发展的行业,地方政府便与国有银行竞争,争取将这些行业吸引到自己的省份,这促使大量补贴和国家控制的投资涌入产能扩张。这种模式明显体现在低利润率、利润增长疲软和不良贷款增长上。尽管中国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和高储蓄率,但其资本运用效率却极低,这反映在股市百年来平淡无奇,银行濒临破产。

尽管耶伦部长访华后发布的新闻稿令人欢欣鼓舞,然而美国谈判代表多年来一直试图与中方合作,以减少其产能过剩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全球产品价格下跌,并对全球市场造成不公平的影响。整个世纪以来,美国官员与中共政府官员的会晤从未间断过,然而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毫无改变。

这就令美国以及欧洲和日本等其它地区处境尴尬:如果中共不愿意作出改变,那么他们应该单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共的政府补贴问题?这些补贴通过产能过剩影响了一系列产品的全球市场,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稳定的毒瘤。

客观而言,为了解决这个毒瘤,美国及其盟友手中有许多牌可以出,从反倾销到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法律诉讼,再到征收关税。而现实情况就是,美国不应指望中国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中共所为从来都是拱火浇油,而不是设法抑制。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赖特大学(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和技术等。他是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级研究员,他曾在中国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后来移居美国。

原文:The Never-Ending Story of Negotiating With Beijing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中国禁闻】北京殷勤接待耶伦 拉拢美方投资?
【秦鹏观察】中南海祭出3大招 耶伦批北京胡来
耶伦警告北京倾销 美大使:我们汲取教训自卫
耶伦在北京和李强会晤 聚焦美中关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