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前黨委書記和前總經理落馬

人氣 1045

【大紀元2024年0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松報導)5月11日,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宣布,中國化工前黨委書記、董事長任建新,前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興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務院國資委紀檢監察組和浙江省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任建新曾因收購先正達、偷逃稅引發高層不滿。

「併購王」落馬 任建新與楊興强長期搭班子

公開資料顯示,任建新與楊興強二人在中國藍星及中國化工集團任職時存在長期交集。

現年66歲的任建新曾任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總經理,2004年起轉任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2010年4月任總經理,2014年12月任該集團董事長。

2018年3月,任建新任改制後的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同年6月退休。

現年57歲的楊興強於2007年6月任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總經理;2008年12月任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總經理;2018年3月,任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2021年5月,轉任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董事、總經理。

任建新曾主導了一系列併購,被英國《金融時報》稱為「中國併購王」。

「蛇吞象」收購先正達 引發爭議

據財新網報導,從2014年到2018年,任建新與楊興強在原中國化工集團搭班子近四年,共同親歷了先正達收購案。

從2006年開始,任建新瞄向了海外收購,在各細分領域尋找海外標的,通過併購方式快速拼接業務板塊,被併購企業不乏國際細分行業翹楚。2015年開始,任建新的「胃口」越來越大。

任建新最具野心的交易就是對瑞士全球領先的農化企業先正達的「蛇吞象」式收購。

2015年5月,先正達拒絕競對孟山都收購要約的當日,任建新向先正達表達了收購意向,但後續被時任先正達CEO馬麥克(Michael Mack)及董事會拒絕了三次,先正達對中國這家非傳統農業企業毫無興趣。

隨後,任建新在與先正達管理層的談判過程中三次提價,開出的價碼和條件逐步加厚,最終報價高出其他潛在買家百億美元,最終在全現金收購、保留管理層、純財務投資承諾以及30億美元反向分手費等條件下,先正達同意被收購。

2017年6月,中國化工最終完成對先正達的收購。收購資產報價加上債務、交易成本總花費約490億美元之巨,成為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案。而中國化工自有資金微乎其微(僅50億美元),其餘均來自金融機構貸款。

中國化工設計的交易結構疊床架屋,運用了極高的融資槓桿,從境內到境外搭建了三層架構、六個SPV公司。整個併購過程一波三折,而後來中方將交易推進完畢,因其對外承諾了過高違約金。

據財新網,由於併購代價過高、決策過於自負,任建新未得到國內高層認可。2018年6月,時年60歲的任建新便告退休,由中化集團原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至此開啟了頗具挑戰的中國化工集團和中化集團「兩化」吸收合併重組之路。

寧高寧最大的任務之一,是將重組瑞士先正達之後、於2019年6月在上海新註冊成立的先正達集團重新送回資本市場。但一直到其2022年8月退休,都未能完成。

財新網稱,收購瑞士先正達給國有資產造成巨大財務壓力,又因體量過大等原因,至今未能重新上市。此外,原中國化工在2021年爆發的成品油稅案中累計涉及偷逃稅數百億元,曾引起高層震怒,影響上市。

2024年3月29日,先正達集團突發公告,撤回650億元的主板IPO申請,此時距其2023年5月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未滿一年。

違規擔保 中國化工損失約30億

據財新網,除了併購先正達始終存在一定爭議,任建新、楊興強最大的問題在於違規以中國化工集團的名義為民企擔保,並由此給中國化工造成約30億元的損失。

據財新此前報道,甘肅銀行原內控合規高級執行官王春雲在2023年中國新年前後有關部門「留置」;不久,甘肅銀行首任董事長兼行長李鑫也被留置,其背後則牽涉到中國化工違規為民營企業擔保。

李鑫擔任甘肅銀行董事長期間,甘肅銀行曾向民企甘肅天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放的一筆總額25億元的貸款,至今逾期幾年尚未收回。

2022年4月21日,甘肅高院二審判決,擔保方中國化工對天紀公司應向甘肅銀行償還的金額中25.7億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加上滯納金和利息,總計30億元。

在出具承諾函時,中國化工集團的董事長是任建新,簽字人是總經理楊興強。此後楊興強於2021年轉任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恐怕與此案不無關係。

有接近國資委人士透露,在任建新2018年7月退休時,離任審計被查出了該筆對天紀公司的違規擔保情況,並因此對任建新予以「誡勉談話」。但彼時中國化工僅是收到了甘肅銀行發送的履行代為償還義務通知書,還沒有進行一審。

此後,中國化工經歷了2020年12月24日的蘭州中院一審勝訴,但在2022年4月21日甘肅高院二審敗訴。在二審敗訴後,中化控股內部啟動了追責機制,目的是儘量降低損失、查清案由,目前該交易的部分相關經辦人已受處分。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中國化工廠污染問題
中國化工集團舉債30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
中國化工企業今年已減少1700家
中國化工聲明撇生產間諜氣球 網民抓漏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