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愛宗:老祖宗的言論環境比我們今天差嗎?

昝愛宗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5日訊】就言論環境而言,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嗎?

我想這個問題不應該有一個一概而論、大而化之的結果,而應該從國民的普遍生活水平,未成年人的普遍受教育水平,政治多元化與經濟多元化發展狀況,以及社會正義能否普遍實現等多方面加以驗證。否則,僅僅是一句話就說今天是盛世,今天就是最好的時代,而回避了一些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就容易走“就是好、就是好”的“文革”老路。

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其政治上的最好時代,往往比經濟上的最好時代,更能夠青史留名,名揚千古。經濟上落後,只能說明政府的無能;政治上的落後,則說明這個國家的落後和腐敗。

政治清明和民間言路暢通,是政治上最好時代的標誌之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則是政治上最黑暗的標誌之一。民衆爲什麽要指責執政者呢?這決不會是吃飽了撐的,而大多數時候是因爲肚子吃不飽飯而“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我國最早記錄春秋各國史料的《國語》之《周語上》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周厲王在位時是西元前878年-842年,當時國民之所以冒險指責他,是以爲他暴虐無道,實行的是恐怖的暴政。厲王派衛國的巫師去監視批評指責朝政的人,只要巫師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從此“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僅僅是相互眼神致意。但這都是表像,民衆相互不敢講話的背後是人人心中都燃燒著怒火。“謗由虐生”,這就是說明國民們在壓抑之後將是“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如果爲王者僅僅揪住“謗”而追究責任、打擊報復、殺頭了事,而不反思問題的癥結,最後的結局就是周厲王的結局:“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幸好,民衆僅僅是將國王流放於邊遠的彘地,而不是“一報還一報”的殺頭。

民衆迫於暴政者的淫威,不敢再說什麽了,恰恰是爲政者最危險的時候,堵塞民衆的口,其後患比堵塞河道還嚴重。被堵塞的河流而潰決泛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言路是同樣的道理。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國相鄒忌規勸齊威王防止被蒙蔽而接受批評意見。齊威王接受規勸,並在歷史上帶了一個好頭,這也是歷史上明君的良好形象。齊威王是這樣下命令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凡是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就可得到頭等獎賞;能夠上奏章勸諫我的,就可以得到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就可以得到三等獎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見《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可見,爲王者納諫除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至於“即使有人想提意見,也沒有什麽意見可提了”,遂政治清明,國民安生。

齊威王的故事是在西元前318年前發生的,距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我們今天向執政者發言,能夠得到相應的安全保障嗎?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嗎?這個我不敢奢望,我只是希望一些逆耳言論、批評言論能夠不在網上刪除、能夠公開出版就夠了。作爲作者,能夠寫出有灼見的真話,能夠在公衆之間進行比較廣泛的交流,便是最大的希望了。至於應得的稿費也可以不在乎。

就今天而言,任何堵塞言論的行爲也都是愚民之舉,退步之舉。“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濕地、平地和可灌溉的地)也,衣食於是乎生。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於心而宣之以後,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國語》中的這段話說明,“民之有口”是與“土之有山川”作類比的,說明公開言路只有益而無害。但如果人人都不敢言,不敢公開指責腐敗和錯誤行爲,不敢批評執政者,而迫使“百姓之口壅塞”,“民智無法開啓”,之後能夠支援這個國家的也就是破壞性的革命了,這個國家的政治也就越來越沒有希望了。

--源自《議報》166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昝愛宗:讀著《中國青年報》成長的人聲援盧躍剛說真話
昝愛宗: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選擇退休是國家之福
昝愛宗:中國作家的膽子是被自己嚇小的
昝愛宗:愛國不是愛皇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