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建議預先規劃海嘯避難路線及時應變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二十八日電〉印尼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嚴重傷亡,學者指出,雖然台灣少見海嘯,但往年罕見的水荒、豪雨、大地震和冬颱等異象,近年接連在台灣發生,誰也不敢確定是否會遇上災害性的海嘯,政府應預先規劃避難路線,教育民眾及時應變。

海洋大學教授許明光分析,各類型的海底地震都可能引發海嘯,海嘯傳播速度每小時可達數百公里,但這次印尼大地震,除印尼蘇門答臘距離震央近,海嘯到達斯里蘭卡和印度還要一、二個小時,如果印度洋國家有預警系統,可以有相當的時間撤離民眾。

日本北海道於一九九三年發生大海嘯,當時日本氣象廳在地震過後六分鐘發布海嘯警報,雖然海嘯幾分鐘後即傳到北海道,但因為北海道經常有海嘯,民眾平日警覺心高,撤離速度快,使傷亡程度降低。

台灣雖然不是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的會員,但有參與連線,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布的預警資料都會發給中央氣象局。

不過,台大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表示,預測海嘯必須先有海底地形、斷層、火山等海底調查資料,但台灣只有學者零星研究,全面性的資料還有待政府投入更多資源。

許明光建議,台灣可統計容易發生海底地震的區域,計算若強烈海底地震引發海嘯,巨浪傳到台灣海岸的時間,以及可能淹沒的範圍,預先規劃避難路線,及時應變。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馬國鳳提醒,災害發生時,人民的反應能力與平日的社區教育有關,如果民眾不了解發生海嘯必須往高處撤離,以及必須撤離的範圍,即使政府得到預警資訊也沒有用。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台灣可以從太平洋海嘯中心取得遠震資訊,氣象局速報系統能計算出台灣鄰近地震規模,因此無論地震遠近,如果可能發生海嘯,氣象局都可以在數分鐘內發布警訊。

郭鎧紋表示,氣象局有能力發布海嘯警訊,港口、海水浴場經營單位都可以向氣象局申請預警連線,但目前還沒有港口或海水浴場提出申請,氣象局也鮮少發布警訊,因為以遠震和近震的發生頻率,台灣一年發布的海嘯警訊可達十次,多屬幾十公分的小海嘯。不過,郭鎧紋同意,如果有足夠的經費和人力,政府可以鼓勵進行海嘯研究,加強預警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