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曠﹕胡溫“一號文件”在為中國抹黑﹖

金曠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訊】中國經濟是個萬花筒。

70年代未是“已達崩潰的邊緣”﹐80年代是討論“何時奔小康”﹐90年代是“一枝獨秀”﹐進入新世紀﹐人們關注的已是“什麼時候超過美國了”。

由于出身貧寒的緣故﹐我的思維一直就跟不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那還是20年前在大學的時候﹐我和下鋪的老兄爭論中國到底有多強﹐他篤定地說中國在2000年就能超過美國﹐我是死也不信。大概這就是階級立場的不同吧﹐他來自江西省委大院﹐我來自西南邊陲山區。

中國人都關心國家有多強﹐這些年來﹐朋友同事間這種爭論就一直沒斷過。祖國形勢一片大好﹐到處鸚歌燕舞﹐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各國資本家爭先恐後到中國淘金﹐回國的朋友更是帶回來一本描寫北京別墅的雜誌﹐那宏偉氣勢比美國的HOUSE不知強哪兒去了。

是呀﹐不光是大城市﹐連小城市﹐小響鎮﹐都是大興土木。在農村﹐修新房﹐修馬路﹐通電﹐通車﹐有電視﹐農民的日子怎麼能不好起來了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農民進城作產業工人﹐農民能不發財嗎﹖農民都富了﹐城里人更富了﹐中國能不富嗎﹖趕超美國有什麼難的呢﹖

漸漸地﹐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也許中國真的快超過美國了。家鄉的貧窮﹐可能是當地條件限制﹐算個例外吧﹐朋友說得對﹐美國不也有要飯的嗎﹖

就在我快相信中國農民正過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時﹐一聲炮響﹐傳來了中央國務院的“重中之重的‘一號文件’”。

這個“一號文件”﹐把人們﹐特別是城里人﹑精英們﹑憤青們﹐普遍認為的大好形勢﹐特別是農民也在跟著城里人奔小康超美國的大好形勢給徹底抹殺了。

原來在十四億人起飛的時候﹐九億農民陷在了泥坑裡。文件說﹐八十年代城鄉居民收入的比例是1.8比1﹐現在變成了3.1比1。

1997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只有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五分之一。農民收入連續7年低速增長﹐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多數農戶收入出現徘徊甚至減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照中國官方媒體報喜不報憂的宣傳習慣﹐當說到“多數農戶收入出現徘徊甚至減收”的時候﹐大家就可以想見農民的處境了﹐是越來越窮了。

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回良玉用兩個“最”描述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形勢。第一個“最”是﹐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增收形勢最嚴峻時期﹔第二個“最”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最根本最突出問題﹐是農民增收難。

最近出版的紀實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的作者陳桂棣在引言中說﹐“一次﹐路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個村莊﹐竟發現那裡的許多農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有一家﹐全家居然用賣菜得來的五塊錢就過一個新年﹐生活的窘迫﹐甚至不如剛解放的那幾年”。

再讀“一號文件”﹐我才了解到我家鄉的貧窮不再是“例外”。

新華社高喊﹐“農民不富﹐中國不富”。

也許這個現實對於那些急于趕超美國的人來說﹐太難接受了。就如同《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的感嘆﹕“我們看到的遠遠比我們寫的嚴重。我覺得文學寫到這個程度﹐就很難讓城市人民理解了。”

難道不是嗎﹖

當我告訴朋友新華社披露中國農民越來越窮的時候﹐有人還這麼嘲笑我﹐說新華社除了日子是真的﹐別的都是假的。“一號文件”有多少水分﹐你知道嗎﹖

言外之意﹐胡溫出臺“一號文件”﹐自暴中國貧窮﹐原來是被反華勢力利用﹐來為中國的大好形勢抹黑的。

如果不是摸黑﹐真是新華社遭了報應﹐平時撒謊撒慣了﹐說點真話都沒有人信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