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星:灌水的教育理論

黃曉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19日訊】中國的教育承蒙教育產業化的福,中國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論進入了快
速增長的階段,按目前教育家和教育理論的出產速度,是否象中國的人口爆炸性發展那樣失去控制?無論如何,我認為都沒有必要對教育家和教育理論進行”計劃生育”。但是,教育家們有責任給自己的教育理論正名。

最近有個”新教育和新課程”讓很多人搞不懂其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很多人到處打聽究竟什麼是新教育和新課程。因此,我建議教育家們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論時,請不要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稱為新教育。首先,像我們這種跟不上教育發展步伐的人感到困惑,其次,其它教育家就沒機會建立新教育了,再次,如果同時出現很多新教育,很容易引起爭論,最後,大家都弄不清楚究竟哪個”新教育”是新的教育。別學那些學術霸權主義,使用學術和文字霸權,濫用新字。

請用給你的教育理論一個好聽的名字,哪怕是一個讓人望文生義的名字,如”欣賞教育,快樂教育,智慧教育或放飛教育”等什麼的也行,起碼能說明那就是你的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這樣任何霸氣的人,提出他們的教育理論時,都不至於在你的理論之前冠個新字,而變成了”新欣賞教育”,”新快樂教育”,”新智慧教育”或”新放飛教育”。還有,新的教育理論不可能總是新的,若干年後,一旦有人提起當時那個已經不再是新教育的”新教育”時,真不知道如何稱當年那個”新教育”。但是,如果你的教育理論有個名字,相信人們不會把你的教育加上「舊」字,而是客氣的直呼其名。儘管挖掘你的潛力,給你的教育起個更抓人的名字,這樣你的教育理論市場潛力會更大。

如何給自己的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一個名字,其實並不容易,對於很多教育家來說,起名字比建立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難度更大,比如素質教育這個名字足可以說明這點。創造素質教育這個名字的人非常有智慧,如果當時該教育的創造者不是給那個本世紀最重要的教育理論命名為”素質教育”,而只是使用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新教育”字,奇怪的是在教育家擁擠的隊伍中,居然沒有人在”素質教育”之前冠個新字,高呼下個教育是”新素質教育”,這是不是素質教育理論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呢?

不知道眾多的教育家們是否研究過鮮為人知的教育家如盧梭、蘇霍姆林斯基、羅傑斯、杜威,蔡元培,陶行知等等如何給自己的理論命名。據我所知,他們既不會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為新教育,也不會創造「什麼教育」,僅僅是在著作中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或
教育實踐。更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冠在教育之前成為”盧梭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羅傑斯教育、杜威教育、蔡元培教育”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時,認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是: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鑒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樹立於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不難找到如何根據這個教育理想,進行教育實踐。

盧梭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在他的書《愛彌爾》中,他說:”這種教育有三個來源:或來自自然,或來自人,或來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盧梭著 李平漚譯 《愛彌爾》 商務印書館 1987年版。

杜威希望通過教育來推動民主,他認為就民主而言,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杜威教育論著選》,第163頁。

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生活和教育即社會”教育理念倒過來”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和他提出的”教學合一”構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在談生活教育時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428頁。

象盧梭、蘇霍姆林斯基、羅傑斯、杜威、蔡元培和陶行知等對教育歷史有著重要貢獻的教育家,他們提出了不少教育理念和認真實踐其理念,不但沒有把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稱為某某教育。如陶先生通過創辦曉莊師範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來實踐他的教育理念,給中國的教育史寫下了重要的一頁,可是也沒有”陶行知教育”這一說法。杜威在芝加哥創辦了實驗學校以實踐其教育理念,但也未能形成”杜威學校”。當然也沒有什麼”盧梭學校、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羅傑斯學校、和蔡元培學校”等。中國的”教育家”們隨隨便便地把自己提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教育觀點,能否大大咧咧地冠於”什麼,什麼教育”之類的高冠呢?

反而,有一些大家還不太熟悉的教育家,如馬利亞.蒙特梭利和魯道夫.史代納創立了以名字冠命的教育;分別是蒙特梭利教育和史代納(華德福)教育。但都不是馬利亞.蒙特梭利和魯道夫.史代納給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命的名,而是後來由實踐這些教育理念的人們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了這些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是由出生於1870年意大利的馬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創立的。她是榮獲第一位醫學博士的意大利女性,畢業之後,從事教育智障兒童的義務工作,並以科學方法去研究和幫助低能兒提升心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個貧窮的孩子座在門口玩幾個木棍子,而且玩得不知樂乎,蒙特梭利受到了啟發,深思到,”如果能將這套方法應用到正常兒童上,必能使他們在心智成長上,有更令人驚奇的表現。”於是,蒙特梭利,她開始認真地研究正常兒童的教育問題,並根據她對智障兒童研究的成果,設立學校進行教育實踐。蒙特梭利成功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引起了其他人的興趣,後來,那些學習蒙特梭利的理論和進行教育實踐的學校稱為蒙特梭利學校,蒙特梭利學校的教育也稱為蒙特梭利教育。

德福學校是由出生於奧地利的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於1919年在德國的斯圖伽達(Stuttgart) 創立。當時,一位德國企業家依米爾.默特(Emil Molt)邀請史代納根據史代納創立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對人的認識和研究成,為他的香煙廠工人子弟辦一所學校,並以工廠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語) 自由華德福學校。這所學校辦得很成功,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代表未來教育的典範。後來,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的學校都被稱為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同時也稱為魯道夫·史代納學校(Rudolf Steiner School)。

為什麼有些教育理念對教育的影響可以改寫教育歷史?哪些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成為了某某教育?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很長時間都不需要更新?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只是曇花一現?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我們是否只需要一種”正確的、最好的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像軟件那樣年年更新?陶行知這一類研究村級和鄉鎮級課題的學者是否有資格成為教育家?熱衷於搞省級、國家級、國際級或宇宙級課題的教授、研究員和教育家是否研究過這些問題?

(網路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黃曉星:多元文化和先進文化
黃曉星:什麼是文明
黃曉星:談談個性化的教育
孫豐:論「文明」----答黃曉星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